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一):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透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虽然季羡林和他母亲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种感情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更大,怎样突破难点呢?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层次比较明显清晰,以课题设疑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听课的用心性,并能够很快的为文章分层。然而,在对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读上感触不是很深,因而,在课文学习后我附读季老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在听中加深对季老感情的体会和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
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反思本课,由于学生发言不用心,时间比较仓促,在朗读方面比较欠缺,且对情感的把握和感悟也比较难,所以读课文时听来更是充满了无力感,这一点还是让我悲哀和失落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想:假如能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我想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感情效果就应会好一点吧。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二):[]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谢谢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三):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接下来,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群众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当学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透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此刻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但是,我也不明白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四):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母亲是一个让人感到无限温暖的称谓,说起母亲来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无尽的感激,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母亲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惯穿全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学生理解起来不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穿插作者所写(赋得永久的悔)中的部分资料,在朗读时用那种忧伤的语气去读,动用了真情,几度哽咽,让学生们感受到我的“悔”。听得同学们个个潸然泪下,也感受到作者那种思母的情绪。纵观整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做得不够到位,在课余时间里指导学生进行了全文的朗读,学生投入了真挚的情感,朗读后感觉效果很好。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五):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之后,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那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用心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更就应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可更加充满亲情,相信透过学习,孩子们必须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也必须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六):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那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用心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资料,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比较读、选取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就应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七):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接下来,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群众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透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
,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到达我预设的目标,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此刻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但是,我也不明白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八):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九):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那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能够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理解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个性“散”。当然,以前我是一向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这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向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我此刻才明白,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样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最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最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最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样能懂呢?但是我能够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透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资料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这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就应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十):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之后,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那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用心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更就应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可更加充满亲情,相信透过学习,孩子们必须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也必须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 上一篇:音乐课题研究计划5篇
- 下一篇:个人情况介绍(范本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