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太远了,而且是倒着说的。一个是晚唐时白居易所做的《上阳白发人》,另一个故事则出于西汉元帝
我看昭君,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是一个深居于皇宫的女人,是她不同于深宫女人对命运的态度。她对上阳宫中白发人的遭遇在七百多年前就做了早早预言,而且为了不上演这在深宫中一演再演的悲剧,她选择了抗争,选择了与命运的赌注,选择了改变。在其前的七百年、其后的七百年,直至封建王朝结束的时代,有多少类似上阳宫的少女,入宫年仅十六,让人说起、忆起已年逾六十。其实被杨贵妃妒忌侧目的“脸似芙蓉胸似玉”,“未
昭君,一个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女子,怎么练就了那样深邃的眼光与广阔的心胸?在深宫三年未见皇帝的时光中,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她学会了在期待中用心去思想,学会在难测的命运中用他人重复的命运去洞穿世事。她想了很多、很多,她学懂了历史,在前人走过的路上,她不甘自己的路也要那样走过。和亲时的招募对她是一记蜇伏的春雷,这一声炸乱后宫的巨响,她已经等待了很久。也可以说,和亲就是为昭君而来的,因为只有她做好了改变命运的准备。
皇宫里,整日在深严而繁琐的规矩里,静穆整齐得像一滩死水。而死水之下,却是无尽勾心斗角的暗流。昭君是美的、昭君是富有朝气的,然而昭君的资历太浅,没有名门望族的托衬,没有皇亲国戚的引荐,只如入宫的众多少女一样,因美貌传于民间,便荣选为三宫六院的待选。家人也许愿意,也许不愿意。这一去,也许如众人所说“入内便承恩”,那可是光宗耀祖日子的即将来临;也
弹着琵琶的昭君是有思想的,她在一开始就显现了她的卓尔不群。也许有人发现了她,也许有人就此压制了她。也许在众多少女的团花锦簇中,她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别来。总之,没有人认识她,没有人想认识她。她碰到的第一个阻挠她人生走向辉煌的人,传说叫毛延寿。传说毛延寿因钱因利因被人重视和尊重程度的问题,画丑了昭君。昭君一次次地被遗忘,慢慢地,就被遗忘得深了。她恨不恨毛延寿这种小人呢?也许吧,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因为那种蝇营狗苟的小人不值得她有多少恨,她常在想汉元帝,她常在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每一个拥有和未曾拥有的红颜是否怀有平等、尊重的心,他是否只需后宫佳丽们躯体的美丽、是否只把每一个绝世美丽的容颜当做泄欲的资本,而不需、甚至是从不问津精神与灵魂的高贵与否。只因他掌握着每一个国人的生杀大权,是否就值得任何一个女人用对生活全部的炽热去爱?这样的念头一闪,昭君似乎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因为,在一个男权的封建社会,女人只能是被选择的角色。只有别人选她的份,她没有选择别人的道理和理由。可昭君想了,而且越想越深,她想我就这样等吗?等一个不曾谋面,在不意间说爱我就爱我,在难测中说废我就废我的君王。
昭君对君王的等待是寂寥而充满惆怅的,是充满了矛盾与彷徨的,是充满了被动与消极态度的,我想她比一般女人更深层地想了帝王与后宫的关系,女人和男人的关系、精神与情欲的关系……我想她更深地追问和假想了生命意义的问题。莫说身陷深宫人不知,那望眼欲穿的等待能等来什么,流星一般的宠幸,之后被更深地遗忘。因为她没有任何不被遗忘的政治筹码。皇帝的家室是被运作的、是被控制的,是要强强联姻的。就算幸运之星降临,纵有一时宠幸,她又怎么会走进帝王的心里呢?就是在皇帝的视野中出现,也只能被无端地卷入更深的宫廷斗争之中。可见在初始,昭君就不愿陷入后宫之争,就没有为争宠而积极、主动地努力。不争还能保个全身,争只能死得更快、更早、更惨。昭君静静的,尽管她也不知道终会等来什么,而她对“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确实想过很多。在男权社会,普通人家都是男人掌控着女人的命运,更别说在皇宫后院。几千人,看都看不过来,想都想不起来。许多人只能像上阳宫中的白发人:“未容君王遥侧目,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后宫几千人,多少人至死都没有见上皇上一面,都没有跟皇上说上一句话。说起皇宫后廷,竞争是无形却是时时存在的,是极其残酷的。得宠的、失宠的、待宠的,在那场旷日持久无形的战争中,只能使得“红颜暗老白发新。……入时十六今六十……零落年深残此身。”昭君看得很远、看得很透。宫中的生活不仅仅是在帝王的眼中有没有存在位置的关系,而是年年岁岁“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昭君在待招的日子中是安静的、是思索着的、是痛苦着的。
后宫佳丽,在容颜上、在举止上,有哪一个不是精挑细选、超俗离众的呢?在后宫中,昭君不能为棋子;在政治上,昭君不能为卒子。她甚至悄悄地庆幸,自己没有卷入任何争权夺势与你死我活的倾轧当中。她深深地假想过,她会被遗忘在最深的深宫中,直至老去。她想过离开,想过逃遁,只是皇宫深就深在进得来出不去,纵使老也在深宫、死也在深宫。昭君在等待中有些灰心了,她没有力量与时代、与环境、与等级、与观念,与一切约定俗成的东西抗争,她甚至明白自己不能与命运抗争。在三年的待招中,昭君十九了,她长大的不仅仅是年龄,而且长大了心,她等明白了自己,她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南宋女词人严蕊写过“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去”的词句,该是许多身不由己女子心声的真实写照吧!昭君奢望着尊严、自由与平等,渴望纯洁而高贵的灵魂自由地飞翔。昼昼夜夜对镜的自照、对影的自怜,除有丽质的容颜外,她有着深宫中众人所缺少甚至所没有的聪慧。她弹拔着琵琶,追古抚今,穿透时光的是一串串凋零的热情,深宫外的阳光与鸟鸣是怎样呼唤着昭君无人品茗的孤独啊!深宫里的日子是难熬的,昭君等也不是,不等也不是。等也许是一种希望的燎原,不等是对深宫无数人重复命运的哀叹。
命运对昭君是厚待的,匈奴内起战火,他们真心实意地需要一位能熄灭内外战火的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是点亮昭君生命烛火的人,是在一种含有极重的历史与精神份量下,将她生命灿烂无限辉映的一个人。出塞,对于一个中原女子来说,浩瀚而无边的大漠是考验、是挑战!当和婚的消息发布的时候,在后宫投入的绝对是一枚重量级的炸弹,多少人陷入了恐惶,而有梦想的昭君是平静的。她对于出塞的行为从一开始就完全处于一种非常主动的状态。这时还没有点名,可能招募的办法也是朝定夕改。但我想这种后宫几千人在人云亦云中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噩运,而昭君在一片骚乱与惶惶中却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与未来。昭君和婚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历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是因为昭君超人的胸襟、气魄与胆识,她的见解与选择非一般人所能为,那么她心中所承载的世界也并非一般后宫佳丽所能解。包括当时的汉天子,也没有看透昭君那颗玲珑剔透的心,他留恋的是昭君的漂亮和美丽。
昭君走时,场面应很宏伟。汉天子为显国威,想必这场婚事办得非常隆重。多少提着的心落在了心里,昭君一人以公主身份的出塞,换来的是边疆五十多年的和平。其实我等百姓,确实没有资格讲昭君,昭君于国于民确实不是一般的份量。与其说是历史的前进与时代的需要把昭君的命运推向了高潮,不如说是昭君超人胆略的选择铸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这样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试想一个本就丽质绝颜的女子,在风华正茂时候,配以最为华贵的婚装,自由了全部身心,在隆重装点过的场合中,出场该是怎样高雅尊贵的绝唱。汉元帝后悔了,其实他不该后悔,如果他把那些没有见过的深宫女人,在精、气、神全部统一的情况下,让她们盛装出场,一定还会发现如昭君一样的女子。当一个人身心愉悦时,当一个人自由的翅膀张开时,当一个人的梦想成真时,她该是怎样的灿烂与绚丽。昭君在汉天子前的出现,是惊艳绝伦的。在一件自我都认为是好事、是喜事的面前,昭君没有哀怨之情,满脸的喜色、满脸的璀璨,我自由了,我可以飞翔了。在这种饱满的精神之下,本就陷入深宫人不知的昭君当是美丽异常的。人是一种非常怪异的生物种群,拥有时并不知道去珍惜,失去时才观了全貌、才觉得可惜。汉元帝是不该后悔的,是不该杀毛延寿的,他看都看不过来,却要画师全部给画出来,有些滑稽。再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两千多年后,科技这么发达了,照相都照不好呢,你就别说两千多年前的画像了。后宫几千人,不晓得皇宫有多少画师,每天要画多少人,不把姓名的标签搞错就很难了。
与汉天子对视的那一刻,我想,昭君是下了决心要走了。随着昭君对边塞和婚的勇跃报名,昭君在入宫多年后终于见到了汉元帝。用民间的通俗讲法说,这时她才明白当年要娶她的人长得什么样。想想上阳人的“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想想昭君当年被选入宫中的情景一定比上阳宫人好不到哪儿去。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离家别亲的,还不让哭。这样一个男子,主管着汉室天下,主管着几千后宫期待着的命运,而他,仅仅是好色。“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一个后宫的女人,眼见着昨日被宠、今日被打入冷宫的无常命运,何况还有至死都未能谋面的人。十六岁入宫是美人,三十岁相见看看还是美人不,就更别提四十岁、五十岁了。江山代有美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都已是很不错的运气。想一世受宠,纯属异想天开。后宫的竞争太残酷了,跟人斗看得着,跟天斗、跟时间斗能斗得起吗?皇帝做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一点都不人性,更不会站在一个掖庭待昭的位置上去一想想什么的。跟着这样的男人,那一颗对生活有着美好憧憬的心会等来什么?人生再不济的几十年,陷入这没有边际的内耗与挣扎当中太不值得了。
昭君的决择是不悔的,昭君的决择是无畏的。昭君的出塞,是对封建统治的公开挑战与决裂,她不愿一生走无数人都要走过的路。她不愿在众多被无声淹没的命运中而忽视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与对心灵的呼唤。如果一个人的心在等待中死了,活着的意义无非是行尸走肉。对于出塞之苦,昭君想过,她出嫁的队伍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才到达了漠北。一路的荒凉、一路的空旷,但她的身心是自由的,她可与飞雁媲美,可领略每一日朝阳初升的壮丽景观,可欣赏每一个长河落日……昭君不是一个凄凄哀哀的人,我想一切的艰难险阻远没有一个十九岁如花绽放的生命来得猛烈,我想昭君是心奇的、是快乐的。
昭君出塞了,她摒弃了在宫中年年岁岁月月日日无望的等待,也许那儿有暂且的豪华与温暖。她不愿最为辉煌灿烂的韶华付与没有眉目的等待,她看透了自己的心,她庆幸自己在等待中依然明媚、依然阳光的追求与梦想。昭君出塞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与故事就是为她、为她自由的理想而生的。出塞怕什么,在未卜的前程中,人的心起码是活的。有名副其实的夫,做名副其实的妻多好。有人看着弹琵琶,有人看着那年年变化的红颜,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活法。在出塞的路上,想必十九岁的昭君一路都在欢笑,而且笑着的昭君很美丽。她那么年轻,她那么富有智慧,她可以实实在在地去做很多事情。呼韩邪单于也一定很高兴,天天面对一个年轻、美丽、笑着的、充满朝气、充满异域风情的女子,生活的未来是多么美好、多么富有希望啊!
昭君出塞后,汉匈边界五十多年没有战乱,功可抵卫青、霍去病。昭君出塞后,方觉天宽地广,民族之间有那么多的事可做,位于阏氏之位、又是汉室之女,她了解汉民族,也知道匈奴人民同样期待着长治久安。昭君有事可做、有事可为了,她是一个使者的身份,是一个和者的身份,她没有辱没历史造就她并赋予她的使命。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