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怎么死的
颜回怎样死的(一):
孔子首席弟子颜回是怎样死的?
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在这个画面中,颜回简直就是一个年轻健美的潜泳高手,如飞翔一般离开了人世!
颜回之死
其实,真实的颜回绝对难以塑造出影片所赋予的那种形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家语》也说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据史料记载,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为欣赏、最为疼爱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一岁,正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岁上开始周游列国,到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如果颜回也跟随出游的话,他的死则是在周游列国的第六年上。
颜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答案恐怕只能有一个:营养极度不良,身体过于虚弱。请看《论语·雍也》所记录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小筐干粮,一瓢饭汤,这就是颜回经常用来打发自我肚子的食物。[由整理]
问题在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不垮了才怪!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怎样就没有开一门营养学的课程,教育自我的弟子们注意养生之道,也好让颜回多活几年呢?
颜回死后,孔子很悲哀。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一向比较拘谨的孔夫子此刻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展现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当别人都劝他不必过分悲伤时,他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但是当颜回的父亲请求他把车卖掉以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因为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之后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我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但是我却不能像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为什么厚葬颜回,孔子反而觉得对不起他呢?
记得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我的长处,也不夸耀自我的功劳。平平淡淡就好。颜回的一生是安贫乐道的。“一箪食,一瓢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还会在乎自我死后葬的是棺还是椁吗?他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说要做到仁就要求自我言行务必贴合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我,哪能依靠别人呢?
也许,孔子觉得这一切都违背了颜回的本意,或者让颜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颜回的父亲,都不能理解颜回。而唯一能理解颜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师孔子。
颜回怎样死的(二):
颜回怎样死的
颜回是孔子门生中最得意的弟子,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虽然颜回没有做过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是其一生都是在践行着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够说是儒家思想的最忠实的拥护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只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短短的四十载就告别了这个他热爱着的世界,让人不禁唏嘘。
要想明白颜回是怎样死的,就需要了解一下颜回的家庭,颜回也出生在贵族家庭,但是在春秋的末期,贵族的权利已经被大大的削弱,颜回的父亲颜路正是没落的贵族,家中只有几十亩薄田,对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那个时代来说,这几十亩薄田完全不能承担贵族的日常开支需要,所以颜回的生活是贫苦的。颜回的一生都不曾做官,一向最随着孔子,直到颜回三十八岁的时候才跟着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回到鲁国,这个时候家中的父母均已年迈,生活的重担就落到了颜回的身上,颜回选取了讲学。颜回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过着“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的生活,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但是物质的贫乏让颜回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身体出现状况也就是在所难免的。
再者,颜回觉得孔子的思想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习是无止境的,颜回一向以来就没有间断了学习,艰苦的学习让颜回的身体也出现了太多的不支,艰苦的生活、辛苦的学习让颜回的健康每况愈下,刚刚年至不惑,颜回就去世了。
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卒于公元前481,短短的四十载,留下的思想却光耀千秋。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颜回是一代大儒,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十分的高,能够说颜回是贴合儒家标准的大贤,颜回是一个十分好学的学生,是孔子的崇拜者,是能够将孔子的儒家理论学以致用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最喜欢颜回,甚至开玩笑说,如果颜回家里富裕的话,愿意给颜回做一个管家,可见对其喜爱。
说到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一个需要说的就是,颜回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正是因为聪明所以对于孔子教授的理论没有任何疑问,能够完全的吃透,所以从来不提问,甚至孔子都怀疑颜回是不是十分愚笨,不会提问。但是经过观察,孔子消除了自我的疑虑,原先颜回完全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的,所以颜回死后,孔子大哭,再也没有像颜回那么好的学生了。
颜回又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孔子评价其“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那里能够看出颜回完全不被贫困的生活所困扰,只要是能够每一天有所学,每一天能够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就精神愉悦。
颜回又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输冠在颜回明明明白自我没有错的状况下,还是毫无异议的将自我的帽子送给了别人,从这一点能够看出其对孔子的尊重,即使是心里有疑惑,也不去拂逆自我的老师,这一点此刻的很多人都做不到。
颜回是一代大儒,是一个贤德的人,从上方的几个方面就能够见到一斑,颜回的生活态度是使得现代的很多人学习的。
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渊是颜回的字。颜渊是孔子最为看重的弟子,孔子甚至觉得只有颜回才真正的了解自我的思想,所以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说,颜回死了再也没有像颜回那么好的学生了,可见颜回是多么的受孔子的喜欢。
颜渊一生都在追随着孔子,孔子总是会为其答疑解惑,而颜渊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关系到孔子儒学的大问题,也许这是孔子喜欢颜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论语》中记载了颜渊问仁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努力的约束自我,使得自我的行为贴合周礼的要求,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约束自我并且使得自我的行为贴合礼数要求,那么就是到达理想的境界了,这要依靠自我的努力啊。于是颜渊问,具体就应怎样做呢?孔子说了四个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不贴合礼数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于是颜渊说,虽然我不是很聪明,但是我愿意按照老师的话去做。
透过这则小故事能够看到孔子对于“仁”的解释,具体到行动上,说了四个不,这四个不此刻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被人们广泛的应用。颜回也说到做到,在以后的生活中“三月不违仁”,甚至到达了将“仁”内化成为了自身的自觉行为,感觉不到任何的约束力,也就是到达了“坐忘”的境界。
颜回之乐
颜回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首,孔子对其经常是大加赞赏,无论如何这个人肯定不是一个傻子,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颜回却是有点傻气与愚笨的嫌疑,甚至连孔子也以前产生怀疑。颜回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推崇备至,是必须有其长处的,有人说看一个人的品质只需要看其喜欢什么就能够了,那么我们此刻来看看颜回到底喜欢什么。
颜回一生都没有做过官,其一生能够说都在孔子的身边度过的,一生之中从十三岁入学,到38岁离开孔子自我办学,能够说两个人在一齐长达25年,能够说彼此是十分了解的,孔子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颜回的物质条件是这样的贫瘠,能够说甚至是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颜回还在乐什么呢?个人认为颜回是乐在能够从事自我喜欢的事情,那么颜回喜欢什么呢?我觉得颜回是喜欢追随孔子,因为追随孔子能够让其每一天都能够有所收获。史书记载,颜回入学六年的时候学业已经基本完成,那么再追随着老师还有什么好处呢?但是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博大精深的,颜回是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颜回这样评价自我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着迷,越是觉得不能追上自我的老师。可见颜回对孔子思想体系的痴迷程度。
一个人总是要有一个喜好的,颜回喜好的就是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像是此刻的很多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一样,即使是不吃不喝甚至不睡,只要是能够游戏就好。我想颜回肯定也像痴迷网络游戏的人一样痴迷上了孔子的思想,所以颜回之乐就是能够研究儒家的思想,就是能够追随自我的老师。
颜回的贤表此刻哪里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被尊为七十二贤之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历代统治者给颜回的谥号很多,但是历史上的颜回却并没有做过官,没有什么政绩,只是在陪着孔子周游列国后在自我的家乡教过几年学生,生活窘迫的连衣食都难以维系,可孔子却反复的感叹“贤哉回也!”,为什么大家对颜回的评价这么高呢?颜回的贤表此刻哪里?
首先颜回的贤表此刻“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这一点想想我们自我能否做到呢?我们很难做到,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总是摆着一张臭脸,总是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不自觉的将自我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一个人能够犯错,但是很多人没有自制力总是在一个地方犯错,我们总是看电视到深夜,影响了明天的上班或者是上学,我们总是胡乱的花钱,导致月底的入不敷出,如果能“不贰过”这些都能够避免。
颜回的贤还表此刻“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到颜回从来不会质疑,因为颜回能够完全吃透孔子所讲的一切,并且“足以发”,也就是说能够将孔子的理论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十分难得的,颜回的学以致用,能够说已经到达了圣人的标准。
颜回的贤还表此刻“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三个月之中能够做到自我的行为丝毫不会违背“仁”,也就是说颜回真正的是一个能够做到让自我的行为贴合这一标准的人,所以说其贤一点都不为过。
颜回的贤还表此刻其“身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能够见颜回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是十分低的,能够做到在物质生活十分贫苦的状况下,持续用心的乐观的精神,并且三月不违仁,是大贤。
从上方这些地方我们能够立体的感知到,颜回是一个贤人,孔子的那声感叹“贤哉回也!”颜回是完全当得的。
颜渊就是历史上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多次给予颜渊十分高的评价,能够说是一位具有十分高的品德的人,位列七十二贤之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前却是潦倒落魄,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维持,年仅四十岁就英年早逝。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盗跖,原名柳下跖,春秋时期的奴隶起义的领袖,被春秋时期的统治者说成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恶棍,所以被称为盗跖,盗跖的主张是“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虽然其主张没有任何华丽的理论做依顿,但是其起义主张却实实在在的道出了奴隶当时的心声,说出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在那个乱世出现一个这样的乱世英雄也是必然的。
现代作家唐生1977年以《柳下跖痛骂孔老二》为题写出了盗跖的心声,指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的失败,说明在那个战乱纷纷的年代儒家学说的不合时宜,能够说柳下跖的话铿锵有力,说将孔子批的体无完肤也不为过。
事实上真的就像是颜渊所说的那样“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儒家学说之所以不能在各国推行是因为当时的世道不好,不能推行,其所以不能推行正是说明了儒家学说是君子之道。
可见颜渊是清醒的认识到了孔子的学说不能推行的事实的,但是颜渊选取的是独善其身,这是儒家典型的存世之道,盗跖则选取了与那个世道做坚决的斗争,从这一点上看,儒家的学说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不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