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觉醒运动,通常称为第一次大觉醒运动之后将近百年,美国又掀起了第二次觉醒运动。这次的运动虽然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毕竟和第一次不同。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对美国的思想和社会影响深远,它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后来更是成为“美国精神”的组成部份之一。
第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和自然神论的流行,为一个更为宽容的社会创造了条件。随着清教霸权地位的丧失,新的、富于美国特色的教派开始出现,这导致了19世纪20年代的又一次大觉醒运动。第一次大觉醒运动不仅使清教主义寿终正寝,也让北美循道宗呱呱坠地。虽然爱德华兹和卫斯理的神学都属于福音教派,但是却有着不同之处,按照神学历史学家奥尔森的判断: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运动。 如果说爱德华兹强调的是上帝的伟大胜于上帝的良善,卫斯理强调的则是上帝的良善胜过上帝的伟大。前一个信仰使清教徒的上帝具有威严、震怒的形象,后一个信仰则使上帝从清教徒身边走出来,走向全世界,走向所有人。如果说清教主义塑造了北美国殖民地时期的精神特质,那么循道宗的虔敬主义却为后世的美国精神施加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循道宗宣称忠于圣经,忠于传统的信经教义,多数接受阿明尼乌主义,认为得救既凭借圣恩,也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所有人都有得救的可能,靠着圣灵,人可以在此生达到对上帝和对他人完全的爱,获得完美的基督徒品格。在神学上他们不重思辨,不强调一致;强调圣灵有使人信仰及改造信徒生活的力量;宗教的核心在于人与上帝的切身联系。在社会观点上重视下层社会,主张社会改良。该宗的崇拜仪式也是半礼文化、半自由式的,唱诗占有重要地位。
相对而言,循道宗是一个比清教远为民主、自由和人道化的教派。在中,卫斯理支持英国,而阿斯贝利支持美国,美国循道宗从此自主化,到1784年,先于英国循道宗教会而率先成立了美国循道宗(也叫卫斯理宗)教会。此后50年间,循道宗在美国的新垦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中获得长足进展。
美国革命使美国的宗教格局发生变化。据估算,1776年时,教派数量已经达到26个。有影响的是圣公会(安立甘宗)、长老会、公理会、浸礼会和卫理会(卫斯理宗)。由于圣公会是英国国教在北美的分支,在革命中多半充当效忠英国的保王派,因此丧失了人心,不少教徒转而加入了南方的卫理会。卫理会牧师们在战争中纷纷返回英国,但是弗吉尼亚的大部分牧师留下来支持革命,而弗吉尼亚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为中坚的力量。公理会、长老会和浸礼会因为不信奉英国国教,战争中支持新生的共和国,并且加强了联合,声望有所回升。
美国建国之后,启蒙思想的传播使自然神论颇为流行,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而西部的开发使边疆地区成为美国宗教未曾开发的处女地;同时,美国人越来越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宗教热忱大减。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教派不得不作出自己的反应,于是产生了第二次大觉醒运动。这次宗教奋兴运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宗教精神更加世俗化、更加大众化、更能符合大众的需求。” 加上美国刚刚建国,整体心态昂扬向上,所以体现在教义上是至善论和至福千年理论盛行一时。
在当时,传教士们为了贴近群众创造了两种大众化的布道形式:野营布道会和延期布道会。野营布道会适用于西部地区,由于西部移民居住分散,方圆百里之内未必有正规教堂,所以布道只能在野地里临时搭建的帐篷中进行,周围几十里地、乃至上百里地的移民都赶来参加,不仅进行祈祷、听牧师讲道,还可以相互交流、乃至载歌载舞,一场布道往往要持续六到七天,参加人数超过万人。延期布道会是为城市民众举办的,以社区为单位,一般在晚上举行,一次布道要延续几个星期之久。
这其中,公理会的影响主要在传统的大本营——新英格兰地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西部的重要性,所以导致它的局限,只在明尼苏达、威斯康星等中北部地区有所拓展。长老会也是固守东部,特别是对工商业界和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相比之下,浸礼会和循道会着眼点在于普通民众和边疆地区,所以在大觉醒运动中取得了迅猛发展,实力超过了上两个教会派别。通过持续了50余年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到1855年,公理会有教徒207608名,长老会495715名,浸礼会达到1105545名,循道会达到惊人的1577010名,成为美国第一大教派。
总体而言,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也就是“福音新教”运动,福音新教指致力于传播基督教福音的新教教派。重要的是,“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不再将宗教复兴本身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同其他社会目标紧密联系了起来,强调宗教复兴信仰对于保证美国社会制度与宗教信仰制度万世不朽的必要性。” 第二次大觉醒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成为“美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份,其中,“至善论”(perfectionism)和“至福千年论”(millennialism)最为重要。“至善论”的前提是任何人只要皈依基督就可以得救,而且得救之后还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至善”的境地,这一论点从根本上推翻了加尔文保守的“预定论”教义,确立了人的地位,并且给人以改造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和希望。“至福千年论”也叫“千禧年主义”,也称“锡利亚主义”(Chiliasm),属于基督教神学末世论学说之一,主要根据《新约·启示录》,认为在世界末日之前,基督将直接为王治理世界一千年,首批复活的圣徒与之共享福乐,随后世界末日到来,恶人复活,接受最后的审判,圣徒升入天堂,恶人堕入地狱。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中,千禧年主义又分为“千禧年前论”(Pre-Millenarianism)和“千禧年后论”(Post-Millenarianism)。所谓“前论”,是指基督在千禧年之前复临世界,千年太平盛世即因他的复临而建立。所谓“后论”,是指基督在千禧年之后复临世界,千禧年时期魔鬼受到捆锁,福音较易传播,为基督降临准备好条件,基督复临后马上主持审判,然后天国降临人间,成为新天新地。“前论”相对来说比较激进,期待基督立即降临,而基督降临之日就是世俗列国毁灭之时,世人面临大灾难,唯有立即皈依才是出路。“后论”比较温和,认为基督不会马上降临,而在人世间弘扬基督的精神,让和平、正义、兄弟之爱充满人间,恰是人类得救的机会。虽然“前论”势力颇大,形成了“基督复临派”(Adventists),但事实上还是“后论”影响深远,构成了美国精神中不断改革、相信进步的乐观的精神力量。
福音新教锐意改革,通过第二次大觉醒中形成的“自愿组合体系”(Voluntary Association System),使一批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民间协会志愿进行社会改革,比如“美国禁酒联合会”,“新教徒公立学校促进会”、“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等组织,对美国的道德风尚、教育改革、废除奴隶制、妇女运动等等作出了极大贡献,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