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队 好莱坞电影是实现跨文化领域传播的典范,美国通过电影这一窗口传递着国家的文化并在市场中获得丰厚的收益,美国电影是如何实现跨文化领域的传播呢? 当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近年在美国,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的就是电影了。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重要的一环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莱坞电影文化带来电影媒介技术更新和全球狂欢的同时,其文化输出方向的一面性和文化霸权主义也为世人所诟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擦出火花;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凸显出来,愈加昌盛,而另一些文化被遮蔽乃至逐渐消亡。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什么能够在全球文化中脱颖而出? 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 从20世纪初的卓别林喜剧开始,美国电影热潮席卷全球每个角落。这些电影的热映,为美国带来丰厚的票房收入,使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目前,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生产总量中约为6%,但却占世界电影放映时间的80%,以沃特迪斯尼公司为首的七个顶级好莱坞电影工场在全球电影事业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而该公司出产的动画片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欧洲电视上播放的电影也有高达七成来自美国。从票房收入来看,虽然好莱坞仅仅生产全世界故事片的一小部分,但它却取得了大约75%的电影院放映总收入。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时至今日更是愈演愈烈,尤其是电影口碑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咄咄逼人气势。 然而,票房上无法与好莱坞抗衡,还不是让许多国家最担心的。最让他们忧心忡忡的,是几乎从20世纪就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价值观和理念输出”。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每部电影都肩负着宣传美国价值观的重任。好莱坞电影以一种观众便于接受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当中蔓延开来,自然而然的将其独有的美国精神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输入到每个观众的心中,而观众对这种传播方式更是欣然接受。好莱坞电影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政治阐释和外交政策的宣教。观众在不露痕迹的叙述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好莱坞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个人的“询唤”。从而以非强制手段达到了长期的精神、文化控制的目的。 2012年4月,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3D》登陆中国大荧幕,立刻点燃了略显疲态的春季档影市。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已达到了9.6亿元。这个成绩,让中国超越北美成为全世界为该片贡献票房最多的国家,也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大吃一惊。为什么过了15年,《泰坦尼克号》仍然能够改头换面,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让同期上映的中国电影望而却步呢?是因为3D技术的震撼吗? 观众普遍反映,由于毕竟是后期转录的3D效果,所以并不十分明显,有没有3D效果其实无所谓。《泰坦尼克号3D》的“火”,是因为它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记忆,是一种情结。“那份曾经的美好是终生难忘的青春回忆,那场久违的震撼是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记。有人缅怀一段逝去的年华,有人弥补一次遗憾的擦肩。3D不过浮云,情怀方为本真。一切只为重温那段难舍的旧梦…… ”《泰坦尼克号3D》真可谓是,满载着记忆而来,满载着票房而走。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会维系在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上?按照常规的思维,本土化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不是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怀旧之情吗?我们的记忆不应该散播在《鸦片战争》、《不见不散》、《十七岁的单车》上吗?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对外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甚至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便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推销电视节目、录音唱片以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在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2]。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特点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心中都会存有对于英雄的强烈幻想,想象着能像英雄一样保卫世界和平,维护人类的尊严,好莱坞电影则是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扩大,甚至发挥到极致。不论在西部片,警匪片,还是励志片中,英雄人物往往单枪匹马、勇闯虎穴,历经艰险在最后一刻战胜了邪恶势力,小则维护家庭,大则保卫国家。 这种精神表现在电影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从50年代起,具有“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比较多的出现在美国的西部片中。1978年《超人》电影成为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鼻祖,超人以拯救人类和世界为己任,对抗邪恶,保护弱小,他像是超级警察一样捍卫着世界和平与真理,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保有基本的社会良心,无疑这个英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2008年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钢铁侠……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 经典好莱坞电影以“人性化”作为其主要思想内核,它的叙事被要求服务于人物的展现和情节的进程。这种叙事的方法本身是将电影媒介的作用最大化:通过对主人公心态的描述,将人性中美好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受到鼓舞,振奋精神,勇往直前的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比如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一主题仅仅是《阿甘正传》浅层面的主题,是一种可以被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观众理解的普遍的人性化主题。除此之外,《阿甘正传》还有更深层面的主题:即表现美国60~80年代一代美国人处在传统价值观走向没落、新的价值观正在产生这一历史动荡时期由于信仰的丧失所出现的焦虑、不安、失望、无助、迷惘、绝望、希望、追寻等复杂的情绪,以及这代美国人对传统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的摈弃、寻求与最终回归的过程。 (二)好莱坞电影的普世价值观 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同时又提倡自我奋斗。自我奋斗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精髓部分。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还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他们都是美国普通人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成功典范。个人奋斗的前提是不依靠别人,勤奋的工作是方法,获得成功是最终目的。成功包括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富足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等。这种价值观念契合了不同社会阶层共同的心理诉求,因而也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灰姑娘模式”、“成长模式”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宏大场面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其故事的完整性和对人情人性的深度挖掘,能撩拨起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表现人性的普遍认同。比如影片《乱世佳人》以内战前后的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美国南部佐治亚州庄园主的女儿在内战前后十年多时间的人生经历,着重勾画了她与埃斯利、查尔斯、弗兰克和白瑞德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但更加体现了她为保护家园照顾家人做出的不懈努力。战争夺取了她的骄傲,但却塑造了她勇敢坚强、乐观独立的品格。这部电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人性与人情是好莱坞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好莱坞电影票房成功的重要支点。 电影《泰坦尼克号》不是在向我们展示一艘豪华游轮在撞击冰山时的场面有多么的惊天动地,而是向人们展示在面对灾难时,大家互相帮助,勇敢无畏的精神,还有感人的爱情故事。《雨人》是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影片最终的落脚点是兄弟之间难以割舍与剥离的情感,让人感动。 好莱坞所携带的现代价值元素不仅仅是西方的更大程度上也是普世的,普世文化广泛吸引观众掏钱到院线观看电影,普世价值人性本能又存在密切联系,它与人最深处流露的自然属性即欲望文化或者称为消费文化相吻合,这就是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开疆拓土”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好莱坞对输入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近年来,好莱坞尤其注重中国市场,福克斯一位制片人说:“未来每产生4部美国电影,就会有1部是针对中国和东方市场的”。中国的电影市场日益发展壮大,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也逐渐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因而许多国家的电影也开始想方设法的讨好中国观众:2010年2月,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热映,并且在中国夺得了票房冠军,收获13.787亿人民币的票房。当然这部电影也有许多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也选择在中国取景,2013年上映的科幻巨制《环太平洋》又在中国掀起了一波IMAX电影狂潮,而该片力挺重视中国元素,八成场景设定在中国香港,机甲人培训基地以及与怪兽的对抗主战场都设置在香港。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维港夜景镜头,更有香港街道特写。除了场景,之前让影迷瞩目和期待的还有中国的机甲战士“赤红暴风”,三臂的红色巨人由华裔三胞胎驾驶员驾驭等等。经常借用别国的故事和在中国取景已经不是新闻了,全世界的故事都可以为其所用。但是,不会改变的是讲述美国的思想。借用苏格兰的独立战争来宣扬美式自由,借用中国、熊猫的形象,借用文明于世的金字塔、秦朝的兵马俑来满足冒险需求,等等。收拢、挪用他国的文化进而改造取代,这是好莱坞的全球化文化策略之一。经过好莱坞包装过的异域文化再以好莱坞出品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已经成为各国本土电影的大敌。 好莱坞电影的多元化取材使得它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消除了障碍,成为全世界可以接受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会积极主动的挖掘其他国家很畅销的电影或者小说,然后购买其版权,进行改编和翻拍,再注入美国的精神内核,成为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崭新电影。说到底,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打着文化烙印的商品,它对商业电影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电影的商业元素和电影本身所有的文化艺术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成为一件商品,它需要进行推销和宣传,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其文化和商业价值。 电影《花木兰》原本是取材于中国的故事,花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虽然取材于中国,但是其精神内核终究离不开积极向上,自我奋斗和独立的美国精神。 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对中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对外进行文化输出,甚至进行文化霸权的武器。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强势传播,对当代中国电影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深刻的启示。 首先,中国电影要想在全球化语境下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将本国电影推向世界,就必须积极的参与跨文化传播。“一个民族或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进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3]” 第二,电影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社会文化事业,它总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切都非常敏感地作出反映。“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意义决不仅仅在其自身,而是由它可以观照出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文化精神。反过来当然也可以说,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必然给电影留下投影”。所以,电影作为一种“为他人而拍”的社会艺术,必然具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来自于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演员等创作人员的思想文化归属、政治信仰、民族历史积淀在影片中的自觉不自觉的反映和流露,体现在影片的形式、内容上从而形成了一部电影的政治主题和民族主题。 中国电影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艺术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出于对伴随中国电影成长的中国百年历史动荡的反思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一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厚重的民族性格。文革对民族文化的压制和政治理念的歪曲,反而促成了文革后中国电影在政治主题、民族主题的创作上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但是,过于重视政治电影和民族电影的现实,却同电影的本性和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普遍希望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因为,电影作为一门声画艺术的本性,显示出电影是一种国际语言和全人类语言,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的思想形态语言或是某个民族的本土语言;电影走向国际影坛,也首先要求影片能够使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以及其他思想意识形态下的观众群和电影评论家看懂它、理解它,而不仅仅是只有对影片所反映的民族历史文化、性格习俗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了如指掌的本国电影观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才能看懂它、理解它。(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