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阅读大全是一个以文章句子为主题的在线阅读网站。内含有各种经典好文章,爱情美文,诗歌散文,情感句子说说,范文资料等。读好文章,尽在集美阅读大全!!!
当前位置:集美阅读大全 >文章 >历史 > 正文

唐朝十大宰相都有谁

2020-05-16 14:28宰相 唐朝 十大


房玄龄   唐代宰相不在少数,其中闻名后世的亦有许多。以下所列举十大宰相,他们之中既有贤明流于千古的名相,也有臭名昭著万世不可洗刷的奸相,更有参与激烈政治斗争但却体现出非常才能的是非之相。
  一、贞观名相之首:梁文昭公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其父房彦谦,大业(605至616)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北史本传》。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房玄龄任太子左庶子。七月初五(8月2日),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其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及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以孝闻名。李世民领兵过渭北,房玄龄谒于军门投靠。两人一见,便如平生旧识,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房玄龄任太子左庶子。七月初五(8月2日),升为中书令。论功行赏,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说:“义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这位皇叔不敢提长孙无忌,因为他是太宗大舅子;也不敢提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将,而且尉迟敬德老拳连世民弟弟脸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株连杀掉,而且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还被俘获,只是建德仁德没杀他。李世民给他面子没点破);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功比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论者皆称之为良相。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圭、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绩、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
  二、两朝外戚重臣:赵国公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659),字辅机,河南省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祖父长孙光,周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公。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长孙家先世乃鲜卑族拔拔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世为魏室重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长孙氏是当时关中的大门阀之一,是李渊家族夺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太宗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太宗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的亲舅。
  长孙无忌博学多才,又有谋略,少年时即与李世民交好。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在长春宫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征讨。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司空,功勋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赖倚重的大臣。虽然位极人臣,招致议论,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屡加恩宠。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名列第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唐太宗欲立晋王李治,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密议,长孙无忌表示支持,次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泄,无忌为稳固高宗帝位,以谋反案诬陷吴王李恪,李恪与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一同被杀。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坚决反对,招致武后仇恨。许敬宗希旨,诬构无忌谋反,高宗削无忌爵,流黔州(今贵州),659年被逼自缢死,天下哀之,虽然不久后他的子孙就被召回仕官袭爵,但长孙一族由此衰败。唐肃宗时,下诏追复无忌官爵。无忌有诗三首留于后世。
  长孙无忌出身名族,才智卓著,于唐朝有开国之功,于太宗为知己之臣。居相位三十余年,而忠心不渝,受命辅佐高宗,延续贞观遗风。因坚持维护纲纪,最终受诬被害。史书认为长孙无忌被害,是唐高宗的统治转向昏庸,权力落入武氏的开始。然传统说法有失公正,无忌先前也诬陷杀害吴王恪,牵连李道宗、薛万彻,并与褚遂良打击异己,武后只是仿效他们而已。
  三、唐室砥柱:梁文惠公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8月15日),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及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狄仁杰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为国贡献卓著。
  狄仁杰的高祖狄湛,随宇文泰西走咸阳;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至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深得人心,人吏为立生祠[1]。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来俊臣等酷吏诬陷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等深知酷吏严刑拷打成性,宁为陛下赐死,也不愿死于酷吏手中,为保全性命,权宜之计立刻招罪曰:“反是实!”仁杰拆下被褥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状。其子狄光远持书上告朝廷,来俊臣接获密报,遂伪造狄仁杰笔迹写下《谢死表》上呈女皇。女皇召狄仁杰等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弄清是伪造的,于是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则被贬为彭泽令(今江西省彭泽)。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一带)刺史。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太子迟迟未立,武则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以政治人物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曰:“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答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迅速恢复了河北的安定。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女皇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
  四、救时宰相:梁文献公 姚崇
  姚崇(650~721),唐高宗永徽元年出生于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陕县)一个武将之家,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第二十一世孙,高祖姚宣业任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曾祖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为官清廉,秉公无私,远图膺锡,大名垂休。祖父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
  广成泽在汝州西六十里,是东都洛阳外围的一处名胜。东汉朝廷曾将这里辟为宫苑,供皇帝游猎娱乐。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的锻炼,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后以门荫出身,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步入政坛。他先后做了三次宰相。
  姚崇自幼受父影响,孜孜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入朝论政,答对如流,且下笔成章,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初拜侍郎(四品官),后连续升迁,成为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朝宰相,是中国封建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姚崇入朝做事,负责理案刑狱,正值武则天时严刑峻法横生,他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此职即被视为宰相),兼相王李旦府长史。五年后,因得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际调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虽仍是同凤阁鸾台三品,但已无宰相实权。临行推荐张柬之任宰相。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返京,同张柬之密谋诛杀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中宗继位,但武家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接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亳州刺史。
  第二年,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争斗。姚崇幸免于难。
  李旦继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申州刺史。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阅兵式,参加的有二十万军队,旗帜相连五十余里,但军容不整,秩序紊乱。看到这种情况,玄宗大怒,下令把阅兵式总指挥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罢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骊山行营。姚崇赶到骊山时,玄宗正游猎于渭河之滨。玄宗问姚崇:“卿颇知猎否?”姚崇回答:“臣少孤,年二十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四十岁方遇张憬藏,谓臣当以文学备位宰相,无为自弃。尔来折节读书,今虽官位过忝,至于驰射,老而犹能。”于是指挥卒伍,呼鹰放犬,投枪射箭,进退有序。玄宗很称意,即拜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
  姚崇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主要是罢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绝贿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  姚崇
  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姚崇的幕僚受贿,姚崇以嫌避位,推荐宋璟代替自己宰相之位。宋璟继续推行姚崇的政治路线,司马光《资治通鉴》称:“唐时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他人莫道焉”。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丁未(初三)日(9月28日)姚崇去世,享年72岁。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姚崇死后,唐玄宗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开元十七年,追赠为太子太保。葬汝州梁县。
  五、开元盛世名相:燕文贞公 张说
  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仆射,中与张嘉贞有过权力争斗,最后扳倒张嘉贞,自任首席宰相。卒谥号文贞。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寿63岁。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职卑微,仅为洪洞县丞。张说为文运思精密,年轻时很有造诣。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策试贤良方正,亲临洛阳城南门主考,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武则天以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张说遂屈居为乙等,授任太子校书,迁左补阙。
  长安初年(701年),诏令张说与徐坚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此事。昌宗不学无术,只是广引文词之士,高谈阔论,“历年未能下笔”。唯张说与徐坚“构意撰录,以《文思博要》为本,更加《姓氏》、《亲族》二部,渐有条流”。书修成后,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又擢任凤阁舍人。
  长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宠张昌宗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与人私议“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称此是谋反,并胁迫张说作证,张说应允了。当上廷作证时,再次威胁他,张说却慷慨陈词,对女皇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张昌宗阴谋败露后,又气急败坏地反诬称张说与魏元忠同谋反。张说又据理反驳,最后并说:“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张说理正词严,揭露了张昌宗的非法行为,保护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则天却不分是非曲直,反认为张说是“反复小人”,再次鞫审,最后竟被无辜流放于岭外。
  唐中宗复位后,张说入为兵部员外郎,后转工部侍郎。景龙年间(707年—709年),遇母丧离职,服丧未满,中宗欲起复授黄门侍郎,当时“风教颓紊,多以起复为荣”,张说却推辞不受,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服丧期满,复授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迁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这年秋天,谯王李重福潜入东  武则天
  都,欲谋夺皇位。兵败后,东都留守捕获了其党羽数百人,审讯多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获了谯王的主谋张灵均、郑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张说办事干练,深受睿宗的嘉奖,称赞他说:“知卿按此狱,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岂能如此?”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这时,李隆基尚居东宫为太子,张说为侍读,备受亲近礼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结朝臣,朋比为奸,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这年二月,唐睿宗曾对待臣说:“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侍臣们明白,此事显然是旨在离间挑拨父子关系,以动摇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张说则直言不讳地说:“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睿宗听后十分高兴,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监国。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虽然退居为太上皇,但仍控制着朝政大权。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权势继续干预政事,变本加厉地谋害玄宗。她恨张说不趋附自己,便奏请睿宗,将他贬为尚书左丞,并出为东都留守。张说洞知太平公主之党暗中怀有异谋,遂遣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之党。故史称“张说独排太平之党,请太子监国,平定祸乱,迄为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谋乱之后,玄宗即召张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张说因与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玄宗不予理睬。接着,张说又使殿中监姜皎向玄宗建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张说的计谋,不顾一再阻挠,仍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张说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诚意。姚崇告发此事,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张说被贬不久,又因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苏颋擢任宰相,张说与其父苏瑰为故交,撰《五君咏》献苏颋,其中一则是记苏瓖事。苏颋读后很感动,上奏称张说为“忠贞謇谔,尝勤劳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遐方”。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迁任荆州长史。不久又迁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十年(722年),诏命张说为朔方节度大使,并去朔方巡视边防,处置兵马。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进为中书令。开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张说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
  张说在位时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就是讨灭了朔方的反胡;第二是大裁军,实行募兵制,将无所事事的府兵裁撤,招募民间勇士进入军队;第三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二省合一,权力集中;第四就是主持李隆基封禅泰山。这几件都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特别是中间两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最后一件也使得李隆基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封禅泰山的皇帝之一。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并御笔写药方赐予他。由于医治无效,这年十二月病卒。时年六十四岁。赠太师,谥曰文贞,玄宗还亲自为张说撰神道碑文。
  六、口蜜腹剑:晋国公 李林甫
  李林甫(683~752),唐宗室,小字哥奴。通音律,会机变,善钻营。开元中,迁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深结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及宦官等,僭伺帝意,故奏对皆称旨。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拜相,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二十四年(736)底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大权独握。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专政自恣,杜绝言路,助成安史之乱。天宝十一载(752年)十月抱病而终。李林甫死后遭杨国忠告发,时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子孙流岭南,家产没官,改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
  李林甫原为吏部侍郎,奸佞多狡诈,他与众宦官、妃嫔交情深厚,故而对皇帝一举一动最先知道。因此他每次都能顺皇帝心态奏旨,获得唐玄宗赏识。当时武惠妃最得宠,其子寿王瑁也最受玄宗宠爱。李林甫谄附武惠妃,因此得以擢升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从此李林甫渐渐专权。在他19年为相生涯中,玄宗对他始终深信不疑。李林甫是著名的奸相,喜欢玩弄权术,表面上甜言蜜语,背后却阴谋暗害。凡被玄宗信任或反对他的人,他总会亲往交结,等他权位在握时,便设计去除此人。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往往败在李林甫的手下。他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祖父李孝斌,官为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为扬府参军。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不久通过他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其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因谄附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拜相,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林甫长期专权,遍用蕃将、阻绝边将入相,又一手炮制了针对太子李亨(唐肃宗)的多起冤案,李适之、王忠嗣、皇甫惟明等重臣良将均遭其迫害。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终于有年老势衰之时,被唐玄宗提拔的另一奸臣杨国忠所算计。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抱病而终。
  李林甫虽然是唐明皇身边的大奸臣,对于他的罪过已经听的很多了。但是,唐明皇既然能认清李白这个诗人没有政治才华,也一定能看出李林甫身上可取之处。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蕃将,这些蕃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烈,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安禄山。
  史称: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可见他办事谨慎,纲纪严明,讲究效率。如果没有这一点,恐怕李林甫很难独揽朝政达十六年之久。虽然李林甫依法办事的目的在于个人专权,但是完善立法,对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为什么天宝时期维持十多年的安定局面,原由在于此。
  七、中唐权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载
  元载(?~777),字公辅,凤翔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人,唐朝中期政治人物。其妻是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女儿王韫秀。元载出身于贫寒之家,其父原名景升,在扶风为曹王李明的妃子元氏主管赐田产业,准冒姓元氏,改名元升。元载幼年嗜学,博览群书,尤通道学。天宝初年,玄宗皇帝崇奉道教,下诏选精通庄、老、文、列学说的人才,元载应举中高科,授邠州新平(治今陕西彬县)县尉。后历迁大理评事、大理司直。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发生。京城失陷,元载逃往江南。次年(756)七月,肃宗即皇位,苏州刺史、江东采访使李希言奏元载为副手,因拜祠部员外郎,迁任洪州刺史。当年十月,京城收复,肃宗回长安,元载入京任度支郎中。由于他聪明善应变,又有学识,能言善写,得肃宗喜爱,命他去江淮督领漕挽,加授御史中丞。数月时间,又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掌管了财经。
  宝应元年(761)四月,肃宗病重,幸臣李辅国掌宫禁,权倾内外,凡所言事,肃宗皆从其意。元载同辅国之妻元氏为同宗近族,又巧于趋炎附势,因与辅国相善,被辅国擢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度支、转运使如故。不久,肃宗病卒,李辅国又以拥立代宗即位之功,骤居中书令要职,掌握禁军,控制朝政,代宗不能制,呼其为“尚父”。经辅国推荐,元载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他善察代宗之色,揣摸皇帝之意,言词乖巧,遂颇受代宗赏识。又加银青光禄大夫,封许昌县子。
  李辅国的骄横使代宗深为忧惧,亦引起宦官程元振的不满。因之,代宗用元振之计,逐步限制李辅国的权力。六月,代宗突然罢李辅国天下元帅行军司马及闲厩等使职,命迁出禁中,居于宫外。随即又罢其中书令职。十月,李辅国被暗杀,程元振起而代之。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乘唐廷全力东顾,关中空虚之机大举入侵,攻占了长安。元载随代宗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是年底,代宗依靠鱼朝恩除了专权的大宦官程元振。随之鱼朝恩又恃宠专权,引起朝廷内外的愤怨。在这期间,元载静观政局变化,耐心等待机会。他认为主管钱粮,事务繁琐,将所任度支、转运使职移交刘晏,提拔刘晏专管财政。又密结内侍董秀,探听内宫的动静,潜通密旨,因而所言皆符合代宗之意,得宠于帝。
  鱼朝恩骄横跋扈,欺压大臣,也威胁着代宗的权力。元载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安全,伺机进行反击。大历四年(769)冬,元载权知门下省事,立即向代宗密奏鱼朝恩图谋不轨,要求剪除,代宗便委托元载“徐图之”。元载调心腹、左散骑常侍崔昭任京兆尹,命将鱼朝恩的不法行为随时密报给代宗。同时,又以重金收买了鱼朝恩的亲将皇甫温和周皓。皇甫温时领兵驻屯陕州,周皓为鱼朝恩的亲随射生将,二人随时将鱼朝恩的诡密行动和隐谋奥语报告皇帝。元载为了借助皇甫温的兵力,便调皇甫温节度凤翔,并故意将皇甫温留在京师,未立即发遣,约定与周皓共诛鱼朝恩。计议妥当,报告代宗,代宗叮嘱元载说:“善图之,勿反受祸”(《旧唐书》)。时值,代宗设宴禁中,宴罢,鱼朝恩将准备返回军营,皇帝有诏留朝恩人宫议事。鱼朝恩乘小车人宫,代宗端坐等候,元载守候中书省。鱼朝恩进见,代宗责备他有不轨意图,朝恩不知是计,非常傲慢地争辩。护卫鱼朝恩的周皓指挥武士擒拿了鱼朝恩,立即将其处死。
  李国辅、鱼朝恩相继被除,元载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代宗最重用的人。他掌管朝政,号令各司,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培植个人势力,依权贪财受贿。凡想求官入仕或加官晋级的人,皆要向元载之子或其主书送厚礼,造成拜门竞进、贿赂公行的局面。他在京城建了大宁、安仁里两座府第,豪华宏丽,百官无比。又在城南修建了别墅,凡数十所,规模宏大。家中歌妓成群,男仆女婢一百余人,骄侈淫逸,挥霍无度。“又于近郊起亭榭,所至之处,帷帐什器,皆于宿设,储不改供”。他的妻子亦恃势欺压吏民,聚敛资财,他的“兄弟各贮妓妾于室”,沉缅于酒色之中,横行不法。
  元载的恣意妄为,是李林甫、杨国忠之后,在肃、代两朝的权臣中无与其比,他的贪财聚敛,虽李国辅、鱼朝恩不及,在朝廷内外引起众怒,代宗皇帝有所闻,曾告诫元载收敛,但他阳奉阴违。有已罢殿中侍御史李少良上疏奏陈元载恶迹,元载得知,枉加罪名将李少良等数人杖杀于公府。代宗闻报,于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捕了元载,其党羽中书主事卓英倩、李待荣,宦官、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董秀,其子元仲武、元季能同时收禁。命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兵部侍郎、礼部侍郎、谏议大夫、左散骑常侍等六官共同审讯。代宗下诏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载,性颇奸回,迹非正直。宠待逾分,早践均衡。亮弼之功,未能经邦成务;扶邪之志,常以罔上面欺。……纳受赃私,贸鬻官秩。凶妻忍害,暴子侵牟,曾不提防,恣其凌虐。行僻辞矫,心狠貌恭,使沈柳之流,无因自达,赏罚差谬,罔不由兹。……宜赐自尽。……”元载及其妻并三子全逼令自杀,其女原已为尼,命收入掖庭,其党徒多处死刑。
  元载死后,家中积存搜刮来的“资货不可胜计”,“名姝、异乐,禁中无者有之”。悉数抄没入官,以其中钟乳500两分赐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官员,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其两座宅第,充作百司廨宇。元载一案,牵连受贬官员近百名,波及较大。
  但元载是一个有学问的名士,文章写得好,有文集10卷;又擅长书法,曾为弘扬佛教律宗书写了怀素新疏40本。他在任期间,提拔任用的刘晏、杨炎、韩洄,皆是著名的理财名臣。这一点是构成这个肃代两朝中枢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占长安之际,元载曾上表代宗,建议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为中都,皇帝秋冬迁居,春天返回长安,以避西北部的蕃族侵袭。鱼朝恩被杀后,他自作主张,命人在河中府营建,“以关辅、河东等十州户税入奉京师,创制精兵五万,管在中都,以威四方,辞多开阖”。
  大历八年(773),吐蕃入侵邠宁一带。元载当时曾就西北部边防的防御问题提出建议:“今国家西境极于潘源(在今甘肃平凉东泾水南岸),吐蕃防戍在摧沙堡(在今宁夏固原西北),而原州(今宁夏固原县)界其间。原州当西塞之口,接陇山之固,草肥水甘,旧垒存焉。吐蕃比毁其垣墉,弃之不居。其西则监牧故地,皆有长濠巨堑,重复深固,原州虽旱霜,黍稷不艺,而有平凉附其东,独耕一县,可以足食。”他认为将京西军队调戍原州,全力修筑原州城。将郭子仪大军移屯泾州,守卫木门谷(在甘肃天水市西南)、木峡关(在宁夏固原西南)、陇山(在陕西陇县、宝鸡与甘肃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为关中西部屏障)三关,置鸣沙县、丰安军(治所在今宁夏中卫县长流水镇)为原州之翼,与北部的灵武,五城共为犄角,组成西北边境防线,可保关辅安全。他并画出地形图,连书呈给皇帝。这本来是一个比较可取的建议,对于唐朝廷的安全是有利的。但曲于有将领反对,代宗迟疑未决。元载死后,此事遂寝。直到德宗朝杨炎为相,又重新提出筑原州城的意见,但痛惜吐蕃已尽有河西。
  八、白衣山人:邺侯 李泌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
  李泌恐怕是唐朝宰相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之所以说他很传奇,主要表现在以下。
  首先,他是和神仙走得最近的宰相。他自幼研习佛道,对易经、很有研究。成年之后,游历道教名山,学习神仙不死之术。后来身为高官,亦不避讳大谈神异之事。其子所著《邺侯家书》更是对其事迹说得神乎其乎。
  其二,他虽然精通黄老之术,但是在处事之中亦懂得儒家出世之道。以往的黄老专家或是玄学家针对政治大多无为而治,但是李泌不同,一旦为官,决不虚妄浮华,而是做了很多实事。肃宗时期他被李亨的倚为肱股;代宗即位后又成了天子之师;到了德宗朝,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安史之乱,李泌是首席谋臣。后来德宗以安西北庭贿赂于吐蕃,以期吐蕃出兵协助镇压朱泚,幸得李泌极力反对,安西北庭乃得全。张延赏改革吏治,正员多有裁撤,但是冗官并没有解决,反而使得怨声载道。李泌上台后马上停止了这一政策,避免了人事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李泌绝非空谈者而是实干家。玄宗重道,他培养的一批黄老专家中,成为闻名的宰相者有三。其唯诺者如陈希烈;善聚敛者如元载;而可谓贤相者仅有李泌一人。
  其三,李泌直至贞元三年才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至贞元五年卒,居相位仅仅两年时间,但是他执掌实际的中枢事务在肃宗时期就开始了。肃宗想拜他为相,他不受;代宗专门请他出山做宰相,他也不接受,直到德宗时候才答应了。范文澜称“李泌也大概感到非任职不可,这时候确实只有李泌一人可以挽救危局。”
  其四,李泌历经四朝,受到的嫉妒诽谤无数,但最后还是得到善终。玄宗时候,他由于得罪杨国忠而被贬;肃宗时候,又不为崔圆、李辅国所容;代宗即位后,由于没有接受首相元载的拉拢而被元载赶出了京城;元载死后,代宗以为可以重用李泌,没想到有过不了权相常兖那一关。这种尴尬局面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权臣杨炎、卢杞、张延赏死后或是失势后。象刘晏、杨炎、卢杞都还只是一个人咬一个人,但是这足以致命。而李泌树敌如此之多,但是还可以安然无恙,这绝对是一个奇迹。能有这个奇迹并不是说李泌很幸运,而是因为他这方面的“智慧”要高一些,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闪,要怎样闪。
  李泌是中唐史上突出的人物,他几乎和郭子仪相终始,身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被历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历史的大儒们主观我见所摒弃,在一部中唐变乱史上,轻轻带过,实在不太公平。
  其实,古今历史,谁又敢说它是绝对公平的呢?说到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善于运用黄老拨乱反正之道的作为,实在是望之犹如神仙中人。李泌的处世态度十分机智,充分地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四次归隐,五次离京,随时随地牢记并显示自己的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来避害全身。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六月他终于同意德宗的请求,出任宰相,可当时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三月,李泌便与世长辞。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李泌在任期间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在贞元三年七月,命各道及州县将正常的政府税收之外所有的非法聚敛悉数革除,缓解民生困难。同月,下令边防戍卒开荒屯田、自力更生,目的是解决军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八月,向德宗劝谏,消除了李适对太子李诵的猜忌,成功化解了一场废立风波。九月,力谏德宗,联合回纥与南诏共同对抗吐蕃,减轻了帝国边境线上的军事压力。贞元四年十一月,设置徐泗濠节度使(治所在徐州),以保障帝国的生命线、即江淮漕运不受平卢(李纳辖区)等藩镇的威胁。
  总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在多次危机中挽救了唐朝,也总能自保善终,当时人柳砒就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新唐书·李泌传》)
  九、元和中兴名相:晋文忠公 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曾率兵讨平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势力,使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后又以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宰相),封晋国公。
  裴度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登宏词科,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第,授河阴县尉。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时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
  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李希烈以来,节度使均由军中拥立,专制一方。这一年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图谋继立,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与元济勾结,派遣刺客刺死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裴度。宪宗即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主持讨叛军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叛军打了一次大败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出发时,裴度慷慨誓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宪宗为之流泪。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诸军将事权不专,裴度奏准罢去监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十月,名将李晟之子李诉雪夜破蔡州,行军深入七十里,生擒元济。李愬打下蔡州后,迎接裴度进城,拜谒道旁。李诉诚恳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淮西既平,河北震慑,诸藩相继归顺。贞元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宪宗朝,则有杜邠公(黄裳)之器量,郑少保(余庆)之清俭,郑武阳(絪)之精粹,李安邑(吉甫)之智计,裴中书(垍)之秉持,李仆射(絳)之强贞,韦河南(貫之)之坚正,裴晋公(度)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这段话是来自于李肇的《唐国史补》。宪宗元和年间是李肇的当代,所以这段话可以大体反映当时舆论对元和诸相的评价。
  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寄李翱书》)。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他对韩愈的才能是赞赏的,但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晚年留守东都,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方回说:“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瀛奎律髓》)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
  宪宗以后,裴度又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在当时有“勋高中夏,声播外夷”的盛名和地位,但由于宦官当道,其虽有“将相全才”而不能为天子所用。裴度为将相20余年,荐引过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土,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敬宗、文宗二朝,裴度历任淮南等四道的节度使,其间虽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挤,不能久任。开成三年(838)冬,因病乞还东都,翌年去世。裴度死后,追赠太傅,谥文忠。宣宗大中年间,配享宪宗庙廷。
  元和宰相中活到文宗朝的不少,像李绛、王涯、李逢吉、裴度均是。李绛元和以后再也没有做过宰相,一代名臣,可谓无用武之地,最后还冤死于剑南;王涯积怨众多,身死甘露之变,中外称快;李逢吉是一大奸臣,遗臭万年;只有裴度一人善始善终,名动华夷,风度传于古今。关于裴度风度的野史记载很多,他的处变不惊、神观迈爽,操守坚正不仅直接影响了大唐的下一位名相李德裕,而且成为宋代宰臣效仿的榜样。
        十、中晚唐大政治家:卫国公 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年1月26日),唐后期宰相,著名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祖栖筠,唐代宗时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唐宪宗时名相。德裕少好学,精通《汉书》及《左氏春秋》,善为文。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德裕以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历穆、敬、文、武四朝(821~846),他外任浙西、郑滑、剑南西川、淮南等镇观察使、节度 使;还朝,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著名的牛李党争中,他是李党的领袖(关于 “牛李党争”,历代学者见解不一,此暂不提)。政治上李德裕主张强化朝廷威权,维护统一;主张抑制不服从朝命的藩镇,反对姑息;主张整顿吏治,反对虚浮和 朋党结交;重视门第,反对进士浮华。
       长庆、宝历年间,在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任上,他废除境内祀典以外的祠庙一千零十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谏止敬宗要浙西进奉银器和缭绫。文宗大和 四年(830),他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五年,吐蕃将领悉怛谋以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归附,德裕派兵接管。但宰相牛僧孺却劝文宗下诏把悉怛谋等送还吐蕃, 于是唐兵退出维州。这件事激化了以后的牛李党争。
       会昌间,德裕为相,深得唐武宗李炎信任。这时回鹘被黠戛斯所破,部落南移。武宗采纳德裕意见,发粮赈济回鹘,同时又严加备御。会昌三年,回鹘乌介可汗大掠 云朔北边(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境),德裕命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刘沔与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仲武协力招抚。刘沔部将石雄率骑夜袭乌介牙帐,乌介 遁走,唐军取得重大胜利。同年,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卒,侄刘稹擅称留后,意图继位。德裕力主讨伐,武宗支持他,组织诸镇军队进击;同时让德裕 起草诏书给成德(今河北正定)、魏博(今河北大名北)二镇,说明朝廷对河北的政策不变,允许子孙世袭,两镇遂奉命出兵助攻刘穆。经过一年的战斗,泽潞平 定。在这次战役中,德裕从流配军人中提拔起来的石雄为泽潞西面招讨,首破刘稹军。
       武宗尊信道教,鉴于佛教长期盛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严重影响国家的课役征发,会昌五年决定废佛。早在浙西观察使任上,李德裕就奏请制止徐州出卖度牒,以 免减损州县户口。这时,他从这一角度支持武宗废佛行动。拥立武宗的仇士良在文宗朝十分专横跋扈,会昌三年德裕掌权时,迫仇士良致仕而卒。宦官权力有所削 弱。
       李德裕是个有作为的宰相,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执政六年,成就了大唐帝国爆发最后之生机气象的“会昌中兴”。会昌六年,武宗死,宦官拥立武宗叔光王怡,是为宣 宗。宣宗即位,德裕罢相为东都留守,牛党白敏中、崔铉等为相。不久,德裕又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
       李德裕爱才,常提拔那些出身贫寒的人让其入仕。在他被贬到南荒之地后,这些贫苦的书生为之悲痛,并作诗来描述他们的心情:“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 州。”李德裕在崖州任期,著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敬仰,生前代表作有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今存。又著有《文武两朝献替记》、 《会昌伐叛记》、《大和辩谤略》等,均佚。
       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十年后,牛党新贵们尽数罢相,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 仆射。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称他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启超把他与管仲、、、、并列,称他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 一。

课后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
2023-11-22 04:53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课后答案王安石《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阅读答案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mid……
2023-11-22 04:52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笔记心得各级干部学习执法为民心得体会

  “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
2023-11-22 04:12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笔记心得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
2023-11-22 04:08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协议书济南市某美容院转让协议第2篇

  __________美容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劳动法规和________市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本美容院经营的具体所需今制订此劳动合同书。  双……
2023-11-22 02:36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剧本劳模宣传短剧剧本《阿咪也想当劳模》

  1、机械厂门卫处,日,外。  清早,机械厂班长李玉伟开着别克赛欧小汽车驶进厂区,门卫室内的保安一边按开电动门,一边朝李玉伟摆手。  李玉伟:(摇下车窗,笑着打招呼)小秦,早。  保安小秦:(笑着)……
2023-11-22 02:11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教程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一):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
2023-11-22 00:41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课件“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2023-11-22 00:38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