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灯彩图 《上元灯彩图》原来是明朝中晚期、约在嘉靖万历之间的市肆风俗图,描绘的是南京夫子庙的情态。《上元灯彩图》和《清明上河图》有所不同,它虽然对士农工商都有所涉及,但核心关注的还是文化人。邱志杰从这幅作品中抽离出88个历史元素,有些是人物,比如废后、幼帝、说书人、算命先生、丫环、乡绅;有些是物品,如城池、丹药、秘籍、狼烟。在这幅壁画中,藏匿了很多有象征寓意的东西,这些秘密将由现场的观者自行寻找。 这个作品的寓意,用邱志杰自己的描述来说,“角色的数量是有限的,脚本的数量是有限的,情节总是惊人相似的,观者难免产生轮回和循环的感觉:权力的本性不变,总是让拥有它的人遗忘危机;粮食和土地总是生死攸关的;而实在找不出借口的时候,复仇总是可以重新成为名义。而野心家必定重新蠢动,国色天香的美女将会再次成为红颜祸水。不管她是貂蝉、赵飞燕还是杨玉环。每个时代都会有诗人侧身其中,他们的诗篇比杀戮他们的人活得更长久,而狂人每每用颠倒错乱的语言道出天机,只是在当时从来没人听得懂。”所以,“要用历史的基因当作原料,去炼制一种给日常生活的逍遥散和镇静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一副画工精细的《上元灯彩图》生动地再现了明代金陵秦淮一代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金陵作为明朝前期的首都,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长长的画面呈现了两千多个各具神态的人物,描绘出的是明万历年间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的元宵盛况,从图中花灯种类之多以及场面之热闹,略可窥见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容貌如何。图中三山街至内桥地商官云集,店铺众多,人山人海。三孔内桥上更是人头攒动,热闹之中显出一丝拥挤。沿街店铺家家都张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足穿红鞋的大都是宦官达人,其后有众多的仆人追随,一般老百姓则三三两两结伴。我们现在元宵时见到的龙灯往往是只见龙不见灯,画卷上的金陵龙灯形象逼真,龙身由若干个灯笼相连而成,流光溢彩,渲染出元宵灯节的喜庆氛围。大街上有卖艺的民间人士,围观者众多,鼓掌声与喝彩声仿佛从画卷上传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节日里少不了烟花爆竹,画面上有男孩兴奋地点起了烟花爆竹,旁边几个小孩看得乐开怀,一位稚童却胆怯地躲在了哥哥的身后,这样的画面看来很有童趣。元宵期间老城南街市风貌与民俗风情尽在画中。 在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在画外,我们感受到的是明朝节日文化的浓郁多彩。事实上,元宵节从汉代发展到明代,已经深入民间,成为一个传统的喜庆节日。庆祝元宵的习俗众多,最著名的莫过于看花灯彩灯了。在明朝,庆祝元宵节的时间应该是历史上最长的,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才结束,整整十天,而在宋朝的元宵节,庆祝的时间只有五天,到了清朝则是三天。 下面,我们提供点史料说明: 《明太宗实录》永乐七年正月“癸丑(十一),元宵节近,上谕礼部臣曰:我太祖高皇帝君天下四十余年,法度明备,朕恪遵成宪,令四方无虞,民物康阜,思与臣民同乐。自正月十一为始,其赐元宵节假十日。百官朝参不奏事,有急务与本封进处分,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司弛夜禁,着为令。”《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也引了这段圣谕,意思大致相同,但更口语话,更像是成祖的“口谕”, 《万历野获编》卷一《列朝》“节假”条:“永乐间,文皇帝赐灯节假十日。盖以上元游乐,为太平盛世,故假期反优于,至今循以为例。”明代新年休假的时间反倒比十五少,而十五相比较于元旦,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更轻松,正是燕饮好时光。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畿辅》“元夕放灯”条:“宣德二年正月十二日,宣宗皇帝敕谕群臣……上元届节,特赐百官假十日……但戒饬官员军民人等,不许因而生事。违者罪之……”也就是说,永乐七年正月十一和宣德二年正月十二的两道皇帝敕谕,为后世定了规矩——“每至年终,礼部上疏援引前例请旨,许来年新正,民间放灯凡十昼夜。”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作者)记载,当时海内承平已久,各种花灯花样翻新,京城官民均肆情游乐,连法令禁止逛灯的外省朝觐官员也换上便服偷偷溜出去看热闹。当时集中在宣武门外的举子,“呼朋命伎,彻夜歌呼,无人诃诘。”而勋戚大璫,更是提前花大价钱预定好各处灯楼的最佳位置,以至“尺寸隙地,仅容旋马,价亦不赀。”这花花世界,让很多初到京城的外乡人“骇叹愕眙”,大开眼界。 而在明初,政府兴官妓制度,大小官员于元夕灯楼之上,左拥右抱,神仙一般。此外,宣德四年、五年、八年,更是把假期增加到了20天。 不过,到了万历朝,由于皇帝多年足不出紫禁城,元夕“鳌山之设,久已停止。”元宵节已远不如之前热闹了。随着明国力的衰弱,人的心态也越来越不好,元宵节的庆典游乐规模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 上一篇:明朝的皇帝有多重视元宵节
- 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为什么“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