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算是在考试的压力下比较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的课程,虽然考试结束了,还一直在听,从刚开始听课时的晦涩难懂,到现在感觉对很多点稍稍有点融会贯通的感觉。梳理一下,也算是个阶段的学习总结吧!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呢?就像身体每天吃进去五谷杂粮,偶感风寒,会出现疾病一样。我们的心理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外在的生活环境,别人说的一句话,自己的一个心理暗示都会造成不适。就像身体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一样,一些小毛病不吃药也会好。人的心理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一些轻微的不适也能及时调整。但相对于躯体疾病的显而易见的症状,人的心理疾病,诸如内心的痛苦,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往往并不被人重视,往往积累的多了,才会形成比较严重点的精神问题,诸如强迫症,诸如抑郁症,恐惧症,甚而到没有自控能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各种更严重的需要吃药的心理疾病。
学习这段时间,最大的几个收获有这么几点吧:
首先是自我疗愈。去考试的时候,在门口碰到了几个也是要参加考试的姐姐,距离考试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就一起找了一个售楼部,在哪里闲聊坐着等待,期间交流到了很多自己的学习体会。她们都比我年龄要大,都有自己的工作,挺让人触动。南阳的那个姐姐说,她学心理学就是想搞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她感觉自己很辛苦,但是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觉得不开心,为什么过的这么费力不讨好呢?整天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很难受。现在通过学习,一方面看到了听到了老师讲的很多案例,觉得原来这个世界上糟糕的人还有这么多啊,心理安慰一点点。然后原来只知道不开心,只知道难受,却不懂得去找深层次的原因,甚至把原因只关注在外在的事情上,或者别人身上,现在跟着老师讲的开始内观自己,反思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刚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发现竟然平静了。
我可能没有这个姐姐理解的这么深刻,但是天天听课,确实起到了一些疗愈的作用,我似乎比以前觉得平静了许多。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心理咨询技术是“情绪ABC”疗法。从这个理论中,我感到人的很多痛苦的情绪来源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规则制度,而是来源于自己错误的认知,然后就会导致的是错误的行为,进而引发痛苦焦虑的情绪反应。如果不从自身改变对某一件事情不正确的看法,那么这种痛苦就无法消除。事物都有两面性,接受有好的一面就要承受不好的一面,内心的冲突往往是个体主观的只想要对自己好的一面,趋利而又想避害。这就是错误的认知。
不正确的信念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须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例如,“我必须成功”、“他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一成不变,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3、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对照这些理论,觉得自己也经常存在这样的想法,听老师说就是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这样子剖析自己,听起来也蛮有道理,觉得自己也能信服,也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也许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子女教育这一块也是使我受益很多的一个专题,首先讲到的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多多少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家长带着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在一代一代往下传,老师说,一个人成年了,20岁以后,如果有问题都应该自觉的对自己进行疗愈,我想从小离开父母跟着奶奶长大的好朋友,为什么现在心理没有出现问题,我想这也与自己对自己的疗愈有关,当我们疗愈了自己,不再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有任何思想包袱,心里没有了偏见,没有了焦虑,敞开了心扉,对生活充满热爱,没有不良情绪,孩子的安全感就能建立,然后再加上良好的沟通,孩子的成长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时候,有个“社会交换论”也让我印象深刻,霍斯曼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平衡的时候,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平衡。
有时想想,身边的各种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包括婚恋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虽然有时我们不愿意将之仅仅物化为一种交换。但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关系的本质确是如此。不过我们的交换可能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交换,还有精神的交换,时间的交换,需求的交换等等内在的,不是显性呈现的。他刚好需要,你刚好有,那就会最美好的关系。
济南沙龙课上老师讲,最好的关系是其中的人能够共同成长,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改变对方。当你经常反思学习,调整自己,就会不断变得更美好,对方也会因此感到美好。特别感谢女儿,带给我很多这样的体验,我们彼此也确实感觉挺美好。
再谈最后一个收获:学习带给一个人的不仅仅是学习本身,最重要的也许是认识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对一件事的真实看法到底是什么?自我的疗愈,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充实,会让这无趣的生活更有意思一点吧。一个人要保持学习力,就像易经讲的那样,周围的人事物都是不断在变化的,不学习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遇到各种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学习吧。
乔布斯说要保持饥饿感,人要放空自己,才能装进去一些新的东西吧。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真的不知道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什么?不知道,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觉得不舒服了就去改变,怎么舒服怎么变。比如觉得人际关系差了就学习怎么和人相处,工作中觉得能力差了就学专业知识。
能感觉到不舒服,就是反思,去改变,就是学习吧。另外,一定谨记老师的话,改变自己。其他人你改变不了,就是改变了别人对你自己的心灵成长也没有任何用处。
几千年前有个皇帝商汤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了一行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激励自己洗了身,还要修心。
是该修修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真正的富人思维共分 4 层,你在第几层?
- 没有谱,是种什么样的状态
- 没有谱,是种什么样的状态
- 要么认怂,要么改变
- 我没有温柔,唯独勇
- 每个目标的达成,都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 你会选择职业女性和全职太太?
- 小米激荡十年:雷军的进与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杂烩网 » 心理学学习总结
- 上一篇:成都10大必玩景点
- 下一篇:南子:子见南子,史上最旖旎的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