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反思
看完电影《爸爸去哪儿》,我想到了几个问题:
一、柯尔伯格关于儿童自觉发展的线路。
9岁以前的孩子,不大明白自觉为何物,她们愿意自我驱动去完成某一个任务,基本出于想得到好处或者避免出丑。[由整理]
电影中的爸爸们对此方法轻车熟路,总是鼓励孩子们拿到小星星去换化妆舞会的邀请卡,孩子不配合或有情绪的时候,就会说“得不到小星星,没办法去换邀请卡。”结果孩子们很关注结果,对那些小星星分外青睐,一旦得不到,就会情绪崩溃,而忘记了活动本身的目标是过程。
张亮的孩子天天,不是这个套路,他投入到任务的过程中,关注任务本身以及与其它人的沟通。年龄大一些和天赋是一方面,我还是看到了张亮与天天平等智慧的亲子关系。他的方法基本是把柯尔伯格的那几个阶段打散了放到教育中了。
还原这种过程也许是就和孩子聊天,告诉孩子活动过程是最重要的,与小朋友相处是最重要的,努力参与到任务中想办法,解决问题自然而然会得到小星星。
在活动中,建构一种合伙人的氛围,互相支持,欣赏孩子的努力和小进步。
奖励和处罚在大目标下是方式。
反思我的家庭教育,没有用过奖励和惩罚,我是想跳过这两个阶段,直奔主题让孩子从内想成为好孩子,从外想让我开心,结果是孩子不怕我处罚,也不稀罕我奖励,羞愧感和荣誉感都不足。
一些以外在激励为主的孩子确实表现地好胜心强,知不足而后勇。
二、面对孩子教育时的富人心态。
毫无疑问,电影《爸爸去哪儿》中的爸爸是社会意识中主流的成功人士,这个成功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对待孩子的富人心态,就算是表演,也把这个富人心态的教育理念表达出来了。比如轻松、随意,不说教,不太指导,在对成长教育规律没什么了解的前提下自然透路出一种相信孩子的姿态。
我做不到,因为我是真穷人,真穷人想让孩子更优秀的资源只有自我学习教育,少走弯路,在自身进步的前提下,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有才学的人。我想假设下,孩子成长起来,与节目中的孩子形成竟争或者合作靠什么?
深思后,我觉得穷人更需要努力,更需要积累一些技能、品格和素养,走在让自己成为人才的道路上。尽心尽力后,提醒自己放松,找找明星的心态。
在教育上一开始就信天命,无作为的方法不符合我的价值观,经过努力耕耘来的才华才会一代一代深深扎根于血脉中,让人心安。
这几组家庭中,张亮是相对极别的穷人,16岁就缀学了,职业发展也并不太顺利,不过目前来看他的孩子是情商比较高,处理事情灵活,这点上穷人的境遇成就了他!
三、孩子缺少娱乐节目吗?
我只看过这个电影,节目没看过,电影院中的孩子们随着主题歌一起唱,一起笑真让我有些吃惊。
娱乐节目可以有,不可以只有或者总有,如果孩子们的心田被太多的娱乐充斥着,是很难静下来,沉浸下来的。
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策划没有针对孩子的求知欲,探索心,思维意识进行启蒙和挖掘,主要集中在玩乐上,看似在自然中与动物相处,实际上的收获很可能如在沙滩上画画,水过无痕。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发觉得许多学习形式就是需要定下来,钻进去的,辅之于太多活动的形式主义强化了活动,淡化了内容,毕竟人有少动脑的趋利避害本性,能主动对于艰深事物探索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对娱乐的防御性要有,要控制娱乐在生活中的比例。
四、看完电影会和孩子聊什么呢?
彻底八卦啦:
体操王子田亮奥运会冠军背后的汗水。
李湘闪婚失败可能的原因。
影片500人的制作团队。
富人的二胎,石头和森蝶都家里都有老二,张艺谋超生被罚。
男模特。
留守儿童的爸爸去哪儿了?
离异儿童的爸爸去哪儿了?
我的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