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怀疑黄帝是否存在之外,关于黄帝的身世之谜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甚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认为,黄帝并非华夏民族的始祖,而是少数民族的祖先,另外,所谓“华夏民族”则是清末的人们伪造出来的。 就此观点,吴锐认为,现在很多人相信汉族形成于汉朝,其前身是华夏族,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这是清朝末年出现的“革命党”为了排满,而伪造出来,并假称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革命党人还称,黄帝来自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向东打到帕米尔高原,继续开拓殖民地,一举征服了中国的土著人苗族,建立帝国。这一荒谬的说法在清末民初铺天盖地,即使在排满的目的达到之后,因为有一定实用价值,一直在发酵,被利用,直至今天成了教课书观点。这是一个相当荒谬的观点,严重阻碍着上古史的研究。 但是,虽然说“黄帝是巴比伦人”的观点是谬论,但黄帝的真实身份与大家现在流行的说法也不一样。 所有古书都说黄帝是住在昆仑山上的大帝,但究竟代表了哪个族,众说纷纭。《中国上古的帝系构造》一书提出,昆仑附近的黑水是褒水,赤水是丹江,由此可以推断出黄帝是汉水流域三苗、巴人等族系的神话人物——也就是,黄帝并不是华夏民族(汉族)的人文始祖,是少数民族首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谬说法,其实反映出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困境:到底是为了求真,还是求用?为了利用历史,达到篡权目的,许多古代权势人物都干过这种事情,最典型的是西汉末,菏泽末,他们先从伪造帝系入手,体现了帝系的实用价值(《中国上古的帝系构造》一书中有专章讨论此问题) 中国最早的王朝是东方鸟夷族建立的商国(又称殷,殷商朝是后世的称呼),最早的国都大概在今山东曹县,公元前1027年被西方周族征服,建立王朝,史称西周。 东方各原住民十七族不服,奋起反抗,西周的总设计师三年,血腥镇压,对原住民进行大清场,慷慨地把原住民的地盘分封给王室的同姓国(姬姓)和结盟国(姜姓),齐国、鲁国、卫国就是这样在原住民的血泊中诞生的。 春秋时,西周分封国结盟,自称夏、诸夏,等于说西部联盟,因为周族就来自西部。而夏与华是一个意思,因此又称华夏。华夏是一小撮贵族,奴隶、平民不可能加入。如鲁国受封时,被赏以殷民六族。 卫国受封时,被赏以殷民六族。这些殷民都是异族亡国奴,能够与殖民者结成“华夏共荣圈”吗?周(春秋+战国)的首都已经从陕西搬到洛阳,洛阳是最著名的“土中”(大地中心),因此华夏集团又自称中国,同样指地域而言。 很显然,在远古时“华夏”是个“国际”地域组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说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是断然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认为华夏即中国呢?是因为东汉许慎,他《说文解字》中释“夏”称:“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页是人头。 这一解释千百年来让人费解:难道只有中国之人才有头、两手、两足吗?其实清代阮元已经指出“夏”与“颂”字义同,“颂”即“容”,通俗点说,就是“样子”,具体点说,就是跳舞时歌者、舞者与乐器一起表演的样子。 “夏”字本义指西部,还有一个意思是跳舞的人,舞者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因此“夏”字从夊从页从臼。舞者经常用到夏翟(雉鸟的羽毛)作装饰,这种舞蹈因此得名“夏”。“夏”舞之得名是因为舞者手持彩色羽毛(由此衍生出“夏”字的第三个意思是彩色,因此得以与“华”相通),与夏国、夏代、夏朝、夏禹、夏族没有关系,困扰古史的夏文化连环可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 上一篇:黄帝后人包括鲜卑慕容氏一族
- 下一篇:黄帝其实是一个部落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