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阅读大全是一个以文章句子为主题的在线阅读网站。内含有各种经典好文章,爱情美文,诗歌散文,情感句子说说,范文资料等。读好文章,尽在集美阅读大全!!!
当前位置:集美阅读大全 >资料 >读后感 > 正文

百年孤独书评

2019-11-01 03:55百年孤独 书评

百年孤独书评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最著名的作品,一举为他赢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喜爱这部书,但不太喜爱作者,他对中国的版税是狮子大开口,结果到此刻都没有一家中国的出版社被授权出版,所有看到的版本其实都是“盗版”。

  《百年孤独》标志着拉美文学的崛起,它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新鲜的一阵南美风,即魔幻现实主义:现实与魔幻不可分割,魔幻正因有着强大的现实基础而让人觉得这种魔幻有其必然性,而现实正因魔幻的夸张而显得更真实。

  《百年孤独》正是其所讲的故事的高度概括:南美西班牙后裔布恩蒂亚家族整整一百年来的不断制造孤独和抗争孤独的故事。经历了的家庭的聚散离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次次辉煌与败落,一百年的风风雨雨,最后让布恩蒂亚家族被一阵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和孤独相伴了。[由整理]

  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也是最麻烦的让人头晕的地方,就是家族中的六代人一向不断地起重复的名字,第七代刚出生就被蚂蚁吃掉,没有来得及起。布恩蒂亚家族主要有两个延续的名字:霍塞·阿卡迪奥,还有就是奥雷良诺,还能够加上雷梅苔丝、乌苏拉、阿玛兰塔。每一代人都有人叫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再加上家族中的其它人物,这种状况真让人受不了,读到第四代就容易闹不清族谱关联了。因此,连个故事的梗概都难以说,非得先把族谱摆出来,对照着看才能弄得清。

  叫阿卡迪奥的人,叫奥雷良诺的人,叫雷梅苔丝的人,叫阿玛兰塔的人,等等,不仅仅性格极像,而且宿命也很相像。整个家族都陷进去了某种被诅咒过的宿命,那宿命正是写在印第安人赫尔墨德斯的那本羊皮书上。家族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里面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乌苏娜,其实就是实际的家族的族长,她坚强、刚毅、善良,永远坚实地鼎力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来支撑着这个家族。最喜爱的是第二代家族成员中的雷梅苔丝,她几乎聚集了女性所有的优点,让人不得不爱。其它人物,大部分都有其可怜而又可恨之处,那个第四代的,奥雷良诺第二的妻子菲兰达,则完全是可鄙的。

  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透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也难怪,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向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我觉得这种孤独并不仅仅仅只属于布恩蒂亚家族,甚至不仅仅仅只属于拉美,我觉得孤独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种命运,换句话说,孤独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相。每个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产生了绝望、冷漠和麻木感。正正因孤独,我们才会备受苦痛,备受内心的煎熬。放眼市井,虽然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但每个人却愈发孤独了,也就愈发寒冷,愈发痛苦。

  但孤独也就孤独吧,却没有必要把自己迷失在其中。孤独过了头,其实就是矫情了。沟通、信任、明白、关心、支持,这些都是天生的破除与中和孤独的妙方。但处置孤独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孤独,与之相处,不好让孤独破坏情绪,蒙蔽心灵,而是让情感细腻,心灵深刻。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期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马尔克斯对每个人的描述,都是在描述一种孤独。能读懂孤独,品尝孤独,才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二):

  夜阑的寂静,让时刻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最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盼尽头的苦旅,却突然却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书,大体可分为水与酒。水清淡甘冽,解人乏渴,助人汲收营养,而酒浓烈绵厚,可提精神舒快意,让人心驰天外,豪情万端,所谓激扬文字。而被称为药的书,定是世上奇书,晦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或许不知所云,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读药。从初读与其昭昭,昏昏欲睡,到独上高楼,渐入佳境,再到“相看两不厌”,我为书狂。我染上“读瘾”过程大约有一年时刻。

  我从来没有为读本小说而如此辗转反侧,也没有为读小说,而将书本画满勾勾道道,写满注脚。确切的说我由于天资不高,读这本书相当受折磨。如果说这本书是药,开始就是一瓶安眠药,何时睡不着,随手翻几页,便会睡意弥漫,两眼无神,托梦周公。突然有一天,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此刻眼前,那遥远家乡“马贡多”的故事,在一个生动的叙述者的口中,娓娓道来,个性是静谧的夜中,会有来自遥远的感觉,让我也融入故事中情节。于是这书又成了一剂兴奋药。

  很迷恋马尔克斯的述事独特语调,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铺垫,常常长驱真入,直奔主题,但处理的十分恰当,让人感觉厚重。尤其深入书中后,每句话都值得咀嚼。类似“许多年以后,应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仍会想起他的祖父带他去见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种“将来时的过去式”叙述已成为经典,也打造了马尔克斯“创造语法”。

  书中主人翁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近亲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此刻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之后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小说描述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一样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马贡多弥漫的孤独象征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孤独史。虽然孤独贯穿他们中一生,但孤独的缘由却不尽相同。乌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发奋。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发奋。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发奋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地亚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独。乌苏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二儿子奥雷良诺的孤独是人性的孤独。霍塞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明白和支持,他也从未想过要得到他人的明白和支持。他孤独一生,最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良诺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也不明白不关心自己声名显赫,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苏拉的大儿子霍塞。阿卡迪奥的孤独是兽性的孤独。他的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他身上没有人性的痕迹。乌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塔的孤独是感情的孤独。她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感情,也多次与感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

  ,用冰封住火热的心,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诅咒与怨恨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亦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将一个原始的部落人,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及外面的世界。马贡多本是世外桃园,但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战乱、流血、纷争,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繁华,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

  《百年孤独》的循环架构令我十分抓狂,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混乱。正因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刻,个性是人物的名字(信他的邪,七代人男的几乎叫同样的名),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及现实魔幻主义的描述方式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在中国传统写实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与地域,时刻与空间的互换,马尔克斯种种怪异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他的灵魂与语言,如今也渗透到中国作家创作语法里,并与卡夫卡、博尔赫斯和米兰•昆德拉一齐,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能够在莫言、贾平凹、马原、苏童、格非、阿来等一系列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创作语法。许多中国作家承认,看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才使他们学会写小说。

  尝过读药,再看当今许多作品,多平淡如水,无法再读。就连许多当今在中国文坛获奖作品,都觉得相差甚远,稍有闪光,也感觉是用马尔克斯的原浆兑了中国水的米酒,浓度与烈度都相差甚远。这大约是尝读药的副作用吧。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三):

  《百年孤独》书评——为什么必须是“孤独”?

  我刚草草读了《百年孤独》的最后几页,这天来豆瓣看书评,个性的发现,比较热门的几篇都和“孤独”有关:书中人物的孤独是怎样激起了自己的共鸣;自己是怎样在孤独的状况下读懂了书中的孤独;排遣孤独的一百种方式;人生就是与孤独为伍。诸如此种。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只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题目里的孤独不只是人的孤独,也是文化的孤独,或者礼貌的孤独。读到之后,我已经不关心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正因前部的种种迹象证明了这个家族是礼貌进步的牺牲品。马孔多这个小镇,是被礼貌强奸的孤独小镇,是整个礼貌世界的侧影。这个家族的命运,只是一个线索。

  孤独,和感情一样,是一个一百年都但是时的话题,写一百本书来讨论也但是分。但我们究竟为何孤独?不探讨孤独的原因,就不是在探讨孤独。带着这个想法去读加西亚的《百年孤独》,我们会发现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

  马孔多的建立

  马孔多建立之初只是个临时扎营地,确信没有更好的出路后,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元老,队伍的首领,决定在此建镇,由此拉开了小镇与布恩迪亚家族风雨变迁的序幕。这是个极其原始的小镇,在此刻的贫困山村仍能看到它的影子,没有任何机器,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甚至没有镜子。镇上的人也极其匮乏知识和见识,甚至不知道冰块这种东西,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些铺垫,合情合理地将马孔多塑造成一个闭塞落后的所在,在科技和交通还不发达的当时,是一个被礼貌世界遗忘的角落。布恩迪亚家族,就在这样一个角落里用原始的方式生存者。

  书的开篇第一句就设问:如果礼貌抵达了世界的这个角落,会是什么样貌?“多年以后,应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行刑队”意味着马孔多有了政府和军队,“冰块”意味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和政府,是礼貌的重要象征。开篇第一句便为马孔多与礼貌世界的碰撞埋下了伏笔。

  礼貌的入侵

  读完全书,不得不说《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礼貌侵略的历史缩影,若在此将这入侵经过重述,几乎等于抄写一遍此书:从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徳斯带来磁石、望远镜、炼金实验室,还有冰块,到里正堂阿波利纳尔·摩斯科特代表政府驻扎小镇,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参军,到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带来自动钢琴,到教堂,到电报,到火车,到工厂、汽车、飞机……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混乱情欲和繁衍一样,这些新鲜的礼貌世界的玩意儿一刻也没停止脚步,入侵了原始的马孔多人的生活。

  这些入侵对马孔多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想细说,无疑得再抄一遍此书。如果不是灾难性的影响,布恩迪亚家族不至于灭亡,马孔多也不至于被从地球上抹掉。马孔多家族不一样的人,对礼貌世界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好奇以及之后的疯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之后的自闭,何塞·阿尔卡迪奥的漠不关心只着迷于情欲及之后遭毒手,乌尔苏拉的抵制与反感以及之后的固执……正是这些不一样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大不相同,而最为长寿的乌尔苏拉,几乎证明了整个家族所有成员的不一样命运。

  礼貌的火药

  与礼貌世界的交锋,何以导致一个原始家族如此悲惨的命运?书中有两段故事最能解释:一是自由党与保守党的竞争;二是香蕉工厂的纠纷。这两段故事对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参与自由党和保守党竞争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坚定的自由党支持者,不惜与岳父堂阿波利纳尔翻脸,不惜背井离乡在外征战,在不一样的地方战败,又在不一样的地方发动起义,而最终却厌倦了战争,与保守党妥协,签订了尼兰迪亚协议。用原文的话讲“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这无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不是对布恩迪亚上校,而是对礼貌世界的政治斗争。政治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是高尚的,而途径却是黑暗邪恶不择手段的。卷入礼貌世界的政治斗争,并没有让这个马孔多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反而让他厌倦了,“彻悟”了。鲜血和火药已经让他对那些高尚的目标失去了兴趣。这在他征战后期留下十七个子嗣就能得出结论。同时战争也使得马孔多满目疮痍,布恩迪亚家族失去了对马孔多的领导地位,马孔多居民也失去了往日自由祥和的生活。政治和宗教一同统治着这个弹丸之地。而马孔多人对他们持同样地反感却不得不服从。

  香蕉工厂的纠纷,是马孔多与礼貌世界冲突的升级。何塞·阿尔卡迪奥是唯一一个知道纠纷详情的马孔多人。香蕉工厂闹罢工,要求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却遭到政府的镇压,三千多人死于非命,幸存的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同三千多具尸体一齐被装上了开往海边的火车,中途跳下车爬回了马孔多。他回到马孔多后意外的发现,所有人对这次武力镇压一致否认,说没有任何人死,消失的人都是出远门了。何塞·阿尔卡迪奥对政治和礼貌的恐惧到达的极点,从此把自己关在便盆间,致死都未踏出房门一步。

  当礼貌悄悄进入马孔多时,它从未抱有善意,礼貌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它蹂躏着马孔多人,只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和野心,只为了那些血腥的荣誉。礼貌的行刑队杀死的不只是战争罪犯,倒在火药硝烟下的,更多的是无辜的马孔多人。纯真的马孔多人从未真正融入礼貌,他们是礼貌的牺牲品。

  梅尔基亚徳斯的羊皮卷

  书的最后,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幸存者(猪尾巴除外)奥雷里亚诺读懂了梅尔基亚徳斯留下的有关预言的羊皮卷。原来这篇羊皮卷所欲言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具体到每个成员的活动的细节(就像《百年孤独》一样)。这是一段极具深意的构思。羊皮卷的预言在使故事更为神秘的同时,也暗示了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马孔多,它发生在整个拉丁美洲大陆上,发生在所有被礼貌遗弃的孤独的角落。

  百年孤独书评精选(四):

  百年孤独书评

  许多年以后,应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卷首语

  从王小波的“今早我与一个百分百的女孩擦肩而过”,到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能将开局就写得如此精巧神奇的作家实在难以寻觅。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做到了。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包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沧桑感和孤独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在这短短的几十字中,作者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方法,将过去,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齐,为我们带出了一个错综复杂、时空交错的家族历史。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也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抑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杯具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

  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医生家庭,加西亚?马尔克斯早在大学时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书生涯。195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问世,引起当时拉美文学界的重视,颇受好评。1967年,震惊整个西班牙的小说——《百年孤独》问世,轰动了整个世界文坛,也奠定了他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作品,同样使他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加西亚的孤独时代便过去了。1985年,他迄今为止最长的作品——《霍乱时代的感情》发表,却没有超越《百年孤独》的成就。而这一部39万字的作品,让马尔克斯被永恒地载入史册。而他也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带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这种文学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1928年,委内瑞拉作家乌斯拉尔?彼特里出版短篇小说《雨》,他将梦境、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齐,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先河。此后,众多作家参与其中,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得以迅速发展。50年代,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弗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将其推向了一个高潮。1967年,《百年孤独》的出版让其走向了它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评论界认为它是又一部经典性代表作品,甚至能够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像阿根廷文学大师胡利夏?克塔萨尔所说:“……近年来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次证实,在他恢宏的创作才力之中,有着一种非凡的想象力,他以锐不可当之势闯入了南美小说领域,并使其摆脱了令人乏味的叙事状物的呆板陈旧模式。只有这样的创造,只有从马贡多这样得天独厚的、纷繁复杂的土地起步,我们才能坚实地踏入瓜纳哈尼。”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差点被那难以计数的重名和庞杂的家族系统吓回去。据统计,书中至少有五个霍塞?阿卡迪奥,三个奥塞良诺,三个雷梅苔丝。于是很多人说,它是一本很混乱的书,是“向读者的一种挑战”。但是在我读来,当深陷其中,就会发现,整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当我读到雷梅苔丝镇定地等待结婚戒指被戴上,读到墨尔基阿德斯平静地走进炼金室,读到阿玛兰塔无日无夜地编织自己和情敌的裹尸布,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钢琴手皮埃特罗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锡塔拉琴后割腕自杀,读到奥雷良诺上校冷静地对待行刑,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读到奥雷良诺弄懂了那本羊皮书的含义……就会突然惊觉,刚开始时的恐惧到那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几年的毫无声息的创作磨练将书中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间不可抑制。我就像被一根线无形的牵引着,不能自已地读完它。

  在这本书中,作家虚构了一个叫马贡多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居住的布恩地亚家族便是故事的主角。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齐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拉丁美洲。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拉美的发展史。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以及拉美生来的孤独感和某些人以前的发奋,在他的笔下,在马贡多这个小镇,都有着极其明显的体现。故事起源于霍?阿?布恩蒂亚和乌苏拉建立小镇,此后的七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性格、自己的方式显示着他们长久的孤独。他们的孤独,有的是正因不满足现状,想要改变马贡多的状况;有的是在吉普赛人长期的孤独中长大,从小就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洞察力和掩藏自己的本领;有的明明有着强烈的欲望,但是在那种气氛中只能压抑自己;有的则用一种挑战世俗和躲避世人的方法表示着自己的抗议,最后却只能用离开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有的将自己整日禁锢在炼金

  室和那一卷羊皮书中,借此忘记现实中的孤独,更满足了自己骨子里那一种孤独的本质。他们的行为,压抑的,激烈的,不能理喻的,热情的,坚持的,一切都在这种孤独的气氛中表现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马贡多镇人的百年变迁历史,把拉丁美洲人生存的现状,所有落后的国民性,以及生存延续的历史浓缩在一个家庭里,使其成为一幅民族的缩影。作者以此来反映出哥伦比亚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反殖民、反独裁,反帝国主义的拉美意识。这不仅仅是作者民族精神的体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同样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精神意蕴之所在。《百年孤独》以对孤独的内涵的揭示,对造成孤独的原因的揭示体现了拉丁美洲民族精神的物质。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超多使用了“似是而非”的手法,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大胆而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神话、想象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齐,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让我们获得了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它以现实力为基础,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展开情节,层层平铺。我们于是就在现实与魔幻之间,在光与影之间徜徉。也许它是阴郁的,是消极的,但是我们在沉重中总是能体会那种无法拭去的孤独感——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是一种繁华退尽的沧桑,是一种凄凉的宁静,是一种无奈的诉说,是一种无法逃避和解脱的冷漠。《百年孤独》能够构成这样的风格,离不开拉丁美洲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客观条件。不少拉丁美洲当代著名作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之因此在拉丁美洲繁荣昌盛,是正因“它适应和植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这种流派的创作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齐,透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拉丁美洲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这种主义的显著特点是: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具

  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善于借鉴、吸引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如果说现实主义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比喻为社会的一面哈哈镜。虽然它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外壳,但透过它的折射,也能在必须程度上反映出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

  让我们先从书的名字来说这本书吧!在一次访谈中,马尔克斯明确地告诉我们说,“百年”代表的只是一段很长的时刻,是这个家族的历史存在的时刻,也是一段现实的象征,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受苦难的岁月是漫长的。在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孤独”,因此这两个词构成了这本书的题目。而“孤独”却是整个拉丁美洲那个时代的象征。萨特说,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明白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孤独是人在世的处境,德里达的看法不无道理。所谓的明白、沟通,只但是是另一种形式的误解。20世纪把战争、死亡和恐慌全部抛给了世人,也把深深的孤独感丢给了世人。正是这种扭曲的心态,才会有马贡多这样一个无法用常理去解释的小镇出现,而且出现了那么长的一段时刻。在这百年里,浓缩的是七代人孤独的不一样方式。然而,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布恩蒂亚家族的灭亡、马贡多的灭亡,这种灭亡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愿望。说它是一种结果是正因,这是一个落后、麻木、不觉醒的民族、国家必然的结局,一个没有发展的、停滞的社会是必定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种无序、落后的制度也必然将被淘汰。这是作者为拉美国家预测到的结果,历史

  的洪流是无人能够阻挡的,一切旧的事物一切旧的思想观念都将像马贡多一样被飓风刮走,什么痕迹也留不下。由此可见,这种灭亡也是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灭亡”能够带来反思,“灭亡”也是新事物生长的起点。他还指出“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徒劳的姿态。”我想这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看法,也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看法。

  再来看看书中的感情。马尔克斯是乐观的,在刻骨铭心地写就了布恩蒂亚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后,他仍旧满怀信心地认定团结的可能性,感情的可能性,他让马贡多这样一个孤独的小镇最终从地球上消失: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马尔克斯给了我们孤独的原因:布恩蒂亚家族之因此孤独,是正因他们不懂得感情,不通人道。在小说里,大家看到,长了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唯一由感情孕育而生的后代。我们如果要坚信马尔克斯,就附带了要坚信他所说的感情,甚至坚信书中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和姨母阿玛兰塔?乌苏拉的乱伦的感情。在阅读了他对感情场景的描述后,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印象仍然是零碎的,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感情如此伟大,最终战胜了一个在家族中延续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独感。“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些微的一些线索。从这个好处上说,孤独感原来产生于忘却,如果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在这本书中,不乏变态的感情和乱伦的关联。有祖母与孙子之间暧昧的情感,有中年人对一个小女孩朦胧的占有欲,有兄弟俩和一个女子间错综的性爱关联,也有对美丽的女孩最直接的向往、追求与占有,其中也有对性的直白描述。在这些近似寻常的关联中,发泄多于理智,寻求刺激多于情感。他们在彼此的接触中,只是要逃避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但是怎样样都逃不掉,反而泥足深陷。那里的感情大都是不正常的,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占有,可笑的乱伦和复杂的关

  联。但是在觉得可怕和可笑背后,我们看到的便是充斥在整个小说中他们在躲避和躲避不掉的孤独的本质。但是他们对感情的追求还是漫溢在作品中,我自己在阅读时的朴素感受告诉我自己,有许多的孤独者,并不是不懂得感情。那个意大利乐手,为失去而孤独,而自杀,他难道是不懂得感情吗?这是现代很多人认为的对感情最好的解脱与付出。在这个家族情欲淹没一切的漩涡里,他是一个异数。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静脉已给刀子割断,两只手都放在盛满安息树胶的洗手盘”,连马尔克斯都被他的自杀而感动,写下这么美丽的自杀场景。其实奥雷连诺上校也不能说不懂得感情,他对雷梅苔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他们对感情到来时的反应是强烈的,明显的,不异于常人的,但是他们在表达上让我们有点理解不了和不知所措。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唯一因感情而生的奥雷良诺甚至在自己还没有长大就作为这个家族的终结者被蚂蚁吃掉了。而无论是雷梅苔丝在新婚后不久误食毒药横死,还是阿玛兰塔为了惩罚自己而烫伤自己的手;无论是皮埃特罗的自杀,还是菲南达对丈夫“死在家里的床上”的要求,他们都没有得到与自己所爱的双宿双栖的结局。也

  许这就是马尔克斯的高明所在吧!他让我们看到期望,却让期望再次离我们远去。就像感情,就像生活,我们在一次次期望中等待此刻,却在一次次失望中等待未来。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本书中对于“孤独”的定义和描述。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正因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正因它桀骜不逊;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逊。布恩蒂亚家族里的孤独者,正是对尼采这番话最好的诠释。

  乌苏拉是第一种孤独者——神灵。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独》这部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母亲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向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瞎了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她能够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正因她是母亲;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明白,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正因她是母亲;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正因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良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是整本书中唯一具有正常人的感情的主角,正因她真正充实独立。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乌苏拉的大儿子霍塞?阿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感情也最为炽热。当他的弟弟——奥雷良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感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像地震!他得不到明白,在和父亲的对抗中选取了随同吉普赛人的逃亡。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也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

  奥雷良诺上校是第三种孤独者——哲学家。他的孤独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这个人几乎能够算是这部书的一个主角了(如果允许这部作品存在一个主角的话),给过我最深的震撼。他的身上,打上了尼采的烙印,如果不是马尔克斯刻意为之的话,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不谋而合。奥雷良诺天生带有孤独的气质,从小就孤僻异常,成天从事枯燥的炼金术,离群索居,不问世事。然而事实上,他在这种孤独中结识了先知墨尔基阿德斯,他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机会。

  奥雷良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奥雷良诺坚定的说:如果必须要选取,他宁愿选取自由党,正因他发现保守党人是骗子,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良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正因他坚信“这是屠杀,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良诺上校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政府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奥雷良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正因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拉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像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变态;最后一种就是像奥雷良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好处,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好处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这个假想,对于尼采来说,是美学和艺术,是希腊杯具里的酒神,对奥雷良诺上校来说,是战斗,是推翻政府,是让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十分清醒,在告别孤独的时刻,他有过那么精彩的对白:“这不是发疯,这是战争。别再叫我奥雷良诺;从此刻起,我是奥雷良诺上校。”

  他的结局如同注定一样走向毁灭。正如尼采在批判与自我批判,怀疑与自我怀疑中走向分裂和疯狂是19世纪思想者最惨痛的杯具一样,奥雷良诺上校最终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好处的失败。奥雷良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之后无用的数年岁月。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又从偏离的轨道上强行拉了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的重新孤独,和早年的孤独却有了极大的改变。早年的那份孤独,有一种个性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如今的这份孤独,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

  我不由得想到了沈兵的一首诗:《孤独这只虫子》

  孤独这只虫子

  沿着不断滋生的情感攀援

  躲进头颅里哭泣

  弹奏每一根鲜红的血管

  我站在人潮的街头

  为何两手空空

  梦里是一块石头

  被人不经意地打破

  透过碎裂的缝隙

  瞥见灿烂的火焰在体内

  汹涌跳动

  《百年孤独》是这样,这个世界也是这样,每一天应对着喧哗的城市与拥挤的人群,在繁华之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在现代的都市中,楼房,钞票,电脑,音响,游戏,绿地,构成了我们所有的生活。舒服,安逸,然而幸福并不等于舒服。我们都在追求一种艺术的美,一种真正没有污浊的美,却迷失了自己。——这便是现代人的孤独。令人心酸的是,据报道,《百年孤独》初版校样于9月21日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拍卖时,竟然因无人竞拍而被宣告拍卖失败。但我们仍然有理由坚信,20世纪弥漫着的孤独感是能够战胜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记忆的忠诚来实现,记住我们大家生死与共的命运,记住这个世纪来无数加在我们和祖辈身上的灾难,唯有记忆才能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正因只有这样,相濡以沫的传说才成为一种可能。

  有人问一位登山者为何要攀登珠峰,得到的回答是:“正因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的眼里确实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当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让我们打开《百年孤独》吧,正因它在那里。

课后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
2023-11-22 04:53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课后答案王安石《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阅读答案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mid……
2023-11-22 04:52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笔记心得各级干部学习执法为民心得体会

  “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
2023-11-22 04:12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笔记心得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
2023-11-22 04:08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协议书济南市某美容院转让协议第2篇

  __________美容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劳动法规和________市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本美容院经营的具体所需今制订此劳动合同书。  双……
2023-11-22 02:36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剧本劳模宣传短剧剧本《阿咪也想当劳模》

  1、机械厂门卫处,日,外。  清早,机械厂班长李玉伟开着别克赛欧小汽车驶进厂区,门卫室内的保安一边按开电动门,一边朝李玉伟摆手。  李玉伟:(摇下车窗,笑着打招呼)小秦,早。  保安小秦:(笑着)……
2023-11-22 02:11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教程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一):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
2023-11-22 00:41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课件“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2023-11-22 00:38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