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
姐妹说,校园的迎春花开得正艳,去照相吧,美丽于我们渐行渐远,多留些美好瞬间和念想吧。我说好,为她定格了迎春花前灿然的笑脸。
而对她为我拍照的婉拒,丝毫没有怀疑她拍摄水平的用意。只是始终认为,相机定格的瞬间,很难诠释此情此景,也很难将一个不善拿捏不善表演的人物形象尽情表达,完美展现。而更多的,则是较之静态的照片,对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抱有的绝对自信。
读孟非的《随遇而安》,感动于他刻骨铭心的一段新疆的拍摄经历,很久时间,未曾将它落笔于文字,保存于照片 。他给了大家一个合理且深刻的理由——“任何相机和镜头都只能记录下一个局部,一个瞬间,无法表现人置身其中的感受。相对于那一片山水,那一段生活,任何文字和照片都一样苍白。”;
看望风景,用你的眼和心,去真切体会和感受,而非单纯地记录,机械地定格。于是,午后园景中赤手畅游,便有了足够的底气和依托——美为美而生,心为心而在。
春天的气息伴随我的一息一动,在我体内循环往复,吐故纳新,周而复始。池边柳枝的新绿,丛中迎春的娇艳,高处玉兰的挺拔,墙内枝红的初显,远处情侣相依的含羞与缠绵,眼前大妈舞姿的豪放与伸展……景色人气,一览无遗,尽收眼底。有多少个毫无生气、苍白死寂的局部和瞬间,能替代得了生命的鲜活和记忆的完整呢?
“这世间的风景与我的心是如此‘明白’,何尝在我‘心外’?……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龙应台一语道破天机,于情于景,是这般恰却。真正看得懂风景的,不是那相机,而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啊。
一如大部的名篇名著,被影人们用长短镜头来诠释。暂且抛开这行从业者的功利目的,又有多少名导或名演能够超越文字,将作者的初衷演绎得极其到位又刻骨铭心?更多的则是,在了解文字前,几乎读不懂镜头。无论意境营造得如何绝美,如何艺术,如何空灵玄幻,一旦回归文字的氛围,之前所谓的精彩瞬间苍白,单薄得瘦骨嶙峋,食之无味。而文字可赋予你丰满的想象空间。你尽可依照自己的阅历及联想范畴,将文字背后隐逸的情趣意味,思想内涵,尽情诠释尽情舒展。
在我狭窄的视野范围内,最能激惹眼球的,是那种航拍的大场景,确实能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直观且刺激。一部《无人区》,沿袭西部大片儿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且辅以动静相宜的布局来营造那种彻骨的恐惧——漫漫苍穹,万里黄沙,天地一色。置身其间,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连疾驰的汽车,竟如虫蚁蠕动。四周一片死寂,你唯一见到的活物竟是伺机伤者气绝后食腐的苍鹰。
这氛围,营造得可谓惊心动魄。但回过头赏读孟非一行人曾于月夜中跋涉无人区的描述:“ 月亮把大地照得一览无遗,我又看见了来时看到的大型动物的尸骨,在月光下它们显得阴森森的,泛着白光,一路伴着我们……帕米尔高原上,一轮明月照在卡拉奇古河翻腾的浪花上,照着那座白色河流上晃晃悠悠的铁索桥,月光和对面越野车打过来的灯光交织在一起,白森森的,一群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男人,一个个默默地爬着……”思绪瞬间穿越,竟如身临其境,那种死亡与恐惧的气息,伴着文字的深入,渗透到周身每一个腔隙。无形中对这群电视人萌生出一种莫名的崇敬,也愈加珍惜自己所处环境的悠然与安适,也更能理解作者想独自珍藏、独自品味的情结。
在生命的旅途中,除却直观的风景,人与事,同样是一道道风格各异的景致。有的赤诚相见,有的全然诡异,而有的干脆犹抱琵琶半遮面 。置身其间,一路行走,一路定格,一路取舍,用我们的双眼,和我们那颗安静且真诚的心,剔除不和谐的音符,捡拾悦耳的旋律,祛除淤滞,纯净眼底,澄澈心胸,让身心得以畅通,得以宁静,得以阴平阳秘。
- 上一篇:红袖添香散文2017
- 下一篇:离优雅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