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求的错误在于:我们要的不是食物,而是更可口的食物;我们要的不是衣服,而是更漂亮的衣服;我们要的不是房屋,而是更豪华的房屋。总之,我们追求的不是生活,而是虚荣心的满足。我们有欲望没有错,但我们都过于贪婪了。为什么我们从不去追求生活本身?就好像除了虚荣,一切都毫无意义似的。
如果我们不那么过分的追逐金钱,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工作上,在赚钱上,以至于反主为奴。我们就能空出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去追逐梦想,去思考人生,去了解我们自己,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甚至一个接近于神的存在。
我想这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决心!真正地把自己从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真正地投身于精神生活中去。
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胆识,那么也许只有一次飞来的横祸,迫使我们脱离原来的生活轨迹,从而为之警醒。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一旦被这横祸击中,就会即刻丧失对生活的全部信心,要么自杀,要么一直消沉下去。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次脱离尘网的绝佳机会。当然,这也不完全是那个人的过错。要知道,大多数人从出生起认定的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俗世界,接受的也是一套趋于完美的世俗价值观。他们对于这个世俗世界的信念经过数十年的修筑,是太过坚固了。他们很轻易地就把主张过精神生活的人归为疯子或者乞丐。又怎么可能愿意屈尊与之为伍呢?
即便在偶尔的失落中,也会对世俗世界感到片刻的绝望,但他们即刻就清醒过来,并警告自己——千万不能就这么堕落下去啊。
纯粹的精神生活对他们而言就像是一个陷阱,或者简直就是一个地狱。无论如何也不愿掉下去的。
说实话,我觉得人不到老年,不到六七十岁,确实是没资格也没必要过纯粹的精神生活的。很明显,这意味着无人再愿意去工作,那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就直接退回到原始时代了。可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对立的呢?难道我们不可以同时过这两种生活吗?无非是两者所占的比例孰大孰小的问题。
精神生活不过是要我们多读书以获取知识,多思考以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使我们无论在失败还是成功面前都更加的从容。但很多人在物质方面异常勤奋,在精神方面却日益懒惰。认为精神在物质面前微不足道,以至于宁可把精神从自己的生活中排除出去。这难道不是可怕的吗?如果大家对现象学略有所闻(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了一点),就会看到二十世纪的许多哲学家,为了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是宁愿把物质从生活中排除出去的!他们都是傻瓜吗?
我想很多人的确就是这样看待哲学家的。认为他们要么就是傻子,要么就是疯子,反正绝对属于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应该加以研究的那一类。并且暗暗地在心里偷笑——我可真是太聪明了。要是所有人都去当哲学家,只剩我一个人不做,那我岂不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世界上像这样自作聪明的人可真是数不胜数呀!
我们应该追求什么?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严肃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可以毫不思考就大胆地活下去呢?就因为物质和虚荣心就足够维持我们活下去而不死么?我们都会死,关键是在死的时候,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水平。我们并非生来就认识了一切。我们只是作为人而出生,便具有了认识一切的可能。但我们就那么随意的断定,在还很年轻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一切,不需要再学习了?关于赚钱的技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确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便基本确定下来了。我们是作为农民去挣钱,还是作为白领作为官员作为资本家去赚钱。这样的命运,真的早早就确定下来,难以更改。可是关于生活的技巧,我们却可以终生学习。哲学家在这方面是很有天赋,也很勤奋的。但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哲学家耗尽毕生心血,也未能揭开生活这道谜题的最终谜底。
那么哲学家们选定的这条道路是一条死胡同么?是一条歧路么?我认为并非如此。这只是一条艰难凶险的道路,却也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它的终点处散发着刺眼的光芒,在那光芒中站着的极有可能就是上帝。哲人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尽管未能抵达终点,但也离终点很近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沿着他们的足迹,我们极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抵达那个神秘的终点。
然而大部分人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并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坚持对哲人们的忠告充耳不闻,坚持在黑暗中独自探索人生的奥秘并把哲人看做一无是处的傻子或者晦涩难懂的疯子。我们一开始就放弃了寻找那条道路的入口。也许我们压根就没打算去寻找,也许我们从来就不曾相信有这样一条道路存在,也许我们认定了那是一条只有疯子和傻子才回去走的道路。
可是我们如此坚定的决定走下去的道路,难道就不疯狂吗?我们讨厌工作,却几乎终生都在工作。我们赚钱,却只是花很小的一部分在自己身上,并称其为奉献。工作和奉献的确都是很高尚的事。只是我们终生为此忙碌,又实在令人唏嘘。人生怎么可以就是这样?这样庸俗,这样乏味!是真的没有别一条道路,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去寻找?再比如说死亡。我们总是不想死的,但我们又不得不由于科学的缘故对人死灯灭的说法深信不疑。关于死亡,我们是多么迫切的需要一些有用的知识,或者仅仅是一点安慰。但我们依旧相信眼见为实。既然人死后无一复生,死亡不就是一切都化为乌有吗?近现代的科学似乎也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证据。我承认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革新了我们的观点。但时至今日,科学依旧不是万能的。它可以造出航天飞机,却无法窥探人类自身的奥秘。关于道德,关于艺术,关于精神,关于美感,关于爱情,关于死亡,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哲学来寻找,而且这些问题也远比航天飞机对我们自身而言更为重要!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不完善自己,只是去参观一下人类智慧的结晶航天飞机,抑或是驾驶一架航天飞机,又究竟有何意义呢?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冰冷的无意义的世界,我们只有反观内心,才能真正完善自我,才能赋予外在世界以意义。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才是美好的。
精神生活是一条漫长崎岖,而且可能没有终点的路,但它依然是一条充满希望最接近真理之路。它有那样一个入口,如果有一颗寻求光明的心灵作为指引,就一定能够抵达。
PS:关于死亡的一个玩笑。世界毁灭,只剩我一人。我会因为孤独(无人与我相伴)和恐惧(危险无处不在,我一个人能够活下去吗?为什么只剩我一人,这是上帝的残酷惩罚吗?)而陷入绝望,痛苦不已。世人安好,唯我一人即将赴死(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吗?所以我们压根就不必关心人类的世界末日,而应该多想想自己不久即将面对的个人的末日)。我会因为嫉妒(我死了,别人却依然活着,享福,心里实在越想越不平衡)和留恋(世界如此美好,真想再多留些日子,把自己还未来得及做的事都做一做。最好是让我返老还童,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活的更加认真。人们总是喜欢这样自作聪明,恬不知耻,贪得无厌)而陷入绝望,亦然痛苦不已。所以,长久以来,我们害怕的真的是死亡本身吗?我们只是害怕孤独,善于嫉妒罢了。我们如果用理性来解构死亡,而不是只用本能去感受死亡,用情感去体验死亡。那么只是纯粹的死掉这件事根本就没那么可怕。
- 上一篇: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有过痕迹的城市
- 下一篇: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