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励志文章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想带着耳机,把音乐调到最大,在人潮中享受自我的世界”,还有人会说“闭上眼睛,整个世界都将属于我”。但阻挡了视听,并非能真正切断与外界的关联。人们总是习惯于去憧憬片刻的安静,可安静的开始后,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一些事情。越长大,这种感觉就会觉明显。以至于,无数个安静的时光的成为了刻意的堆砌,或因静不下来反而烦躁了,或因感觉到这安静是对时间的纵容而自责,或者会安静的睡着了。
其实,我们醒着的每时每刻都和外部社会产生着联系,这种联系也必然出现在睡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感性的认识,还是理性的认知均源于实践,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的重要来源除了“马”先生所提到的社会生产之外,更直接的说,它还源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并非一个抽象的词。把自我摆进去,那么它的主体就是com/so/自己.html' target='_blank'>自己和外部的世界,附着于其的方式是“处理”,而产出的结果便是“认知”。那么,它的源头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认知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则是验证认知的唯一方式,最为重要的是,在验证中提升认知。所以,把“处理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的话,那么最初的认知即来自天性。这种天性,有遗传的因素,有教育的因素,但要研究这种“最初”从何而起,却是一个伪命题。所以,我们架空理论来说的话,不妨把人生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形成的最终认知即为你步入下一阶段最初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而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则可以决定其所能达到的高度。
反思一下现在躺在床上玩手机的自己,为什么看到类似“中专生到博士后”、“打工仔华丽转身变富翁”、“十年如一日苦练终成书法大师”等这样的消息,会反思自己所走的路,会用客观条件安慰自我?其实更能刺激到内心的,是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不知不觉的竟然“有成就”了,这是最让人感到“黯淡”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沉浸在“顺其自然”的环境中太久了,自己觉得身边的人不可能会那么成功。或许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们总是习惯于去羡慕朋友的朋友有多么出色,而往往容易忽略身边出色的朋友。
三年前,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位朋友,他的谦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那时刚做技术工作还没多长时间,而他已经是工作过五六年时间的老手了,可在我们的合作中,他总是面带微笑,讲话十分礼貌客气,这让我感觉很舒服,我们的工作进展的也十分顺利。刚开始,我以为他那种谦逊只是认识之初的“伪装”,可“小人之心”终究是被基于实践的认知打败了。在我们合作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着“本色”,我第一次感觉到能被身边的人格榜样所感动,所以潜意识中也开始改变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待人的态度。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位短暂相处就错过的朋友给我留下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我十分欣慰的是,自己现在还在谦虚的塑造那种谦逊的态度,不知成与否,自己的“锋芒”毕竟不会让别人感觉不舒服了,这就是收获吧,而他已经在两年前就升职了。
学生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是对性格、品性塑造最关键的时期。如果一味的沉浸在“我能”的优越感中,则不利于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而有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本没有因为成就而沾沾自喜,本没有因优秀而感觉高人一等,却多次被同学、朋友善意的提醒太高傲、不合群。道理很简单,自己心里并非真正忽略自己的优越,而是因在乎外界的看法而压制着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不经意的场合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或者是说话的方式、或者是行事的方式,都会暴露自己的心口不一,知行不一。这一切,都需要成长和经历去改变。而前提是,自己对外界的看法是在乎的,对改变自己的意愿是强烈的。
工作以后,人们验证了很多前辈的说法,但平心而论,情况并没有过来人所说那么糟糕。可有的人,似乎是为了从侧面证实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多艰难,甚至为了证明自己在异常复杂的环境中竟然还可以独善其身,于是到处抱怨、诉苦。社会是个大染缸,你若在乎它的颜色,不喜欢它的颜色,或者去改变它,或者身着伪装不被其染,或者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自由、中立于其中。态度是自己的,这三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自己能否站稳当下,能否走得长远,能否历练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的辐射源,有的会如同核辐射一样,让感染者变异,变成“精”、变成“妖”,变得自己都觉得自己变了。如若顺应着盲目的应承,跟随着劣质的“导师”越行越远,那么连最悲哀的自省都会弃你而去。相反,如果常怀谦虚的心态、阳光的心态看待生活,常思自己的不足,常思进取,哪怕掉进了黑染缸,也不怕黯淡了本色。
-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家长寄语_寄语
- 下一篇:是什么吃了你的梦想的励志文章_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