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心影评
烈日灼心影评精选(一):
法外之徒,无路可逃
在这个炎热的暑期档就快结束的时候,院线里突如其来地来了这部十分不一样的华语类型片,黑暗和光明二元对立面的打破、复杂精准的调度和完成度、有质感的镜头、花样翻新的剪辑、离奇的剧情和史上最大的内地片尺度,让这部以前被禁的《烈日灼心》,散发出独特的气场和气质,就像是去年灿烂了一整年的《白日焰火》一般,是一部文艺范的犯罪类型片。官方给出的介绍是“灼烈揪心的追凶之途上,父女之情、同性之谊,交揉罪与义,情与法,在故事结尾却发生了变化”而电影本身的故事,却比它更为复杂。
《烈日灼心》的杯具性主题表现地十分有意思。由邓超和郭涛饰演的所谓躲藏的杀人强奸犯,实际上却以反向的形式,代表着人性中善的至高点、道德的最高标准,一向做着“善良的送死”的行为,甚至到最后,曹保平以一种十分极端的方式把他们推向死亡,以善良的悲天悯人为由。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它丧失了之前一向存在的可信度和普世性,使得整部电影就像是偶然与偶然的碰撞,必须程度上造成了虚假。从一开始,所有人就无路可逃,那么真实也是如此。
另一边,与这种道德所向抵触的,却是法律。段奕宏饰演的警察对陈案的穷追不舍,直到最终酿成杯具,如同电影中一句点题的台词“法律,是介于神性和动物性的合体。它十分可爱,它明白你好,又限制你没法恶到没边儿,哪个人心里没有那么点脏事儿。”,双方的这种“法外之徒”般的内核被曹保平所最大程度放大的,不是冲突和对立,而是其中的打破、融合、和解和温情。这样的立足点十分牢固,也足以令人感怀和深思。
十分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提及,《烈日灼心》有一个猪尾巴,这也是在上海电影节的首映礼上,大家猛烈鼓掌的时候我飞奔出场的原因。甚至说的苛刻一点,这部电影如果把最后10分钟掐掉,改成从注射死刑后进入到原著小说《太阳黑子》的结局,“死刑时就像往太阳漂浮”的拍法,很可能会真的成为一部少有的当代华语经典之作。[由整理]
其实是这样的,在观影途中尤其是中间段落一向到后半的高楼匪徒戏分结束,《烈日灼心》很猛,很牛。人物的背景各色、性格鲜明,剧情走向甚至有能够混淆社会价值观念的潜质,以及会让人怀着不明白片头龙标到底怎样来的疑惑(同性恋做爱、追逐着被摔下高楼、死刑的特写)。单是把这完成地很好的40多分钟拿出来,就能够发现曹保平的厉害和老练之处:每个戏剧转折都能让你直接陷入要么紧张到身子瘫软、要么紧张到脑子短路的状态,观感极猛,张力极强,节奏掌控极好,而这也直接遮蔽了超多逻辑上的疏漏。虽然如此,但这个段落也并非完美,就算是那场令人啧啧称奇的高楼戏实际上也有遗憾,本来还以为那只能够选取的手会直接让主题往人性抉择和二元对立的彻底打破上带,没想到还是逃不出场面的刺激和动作戏份的注意力分流,算是各有利弊。
而这部电影在剧作上的缺点也在高楼戏之后被彻底暴露,产生的关于剧情走向的迷醉感一向延续到紧张过后。那些廉价说教、那些形式上刻意和突兀以及超多不明白在干什么的离奇转折和设定等问题的暴露,以及无语结尾的充满漏洞和过度的光辉人性升华的反转,突然一下,这片就这样不行了。
此刻想想,这种十分可惜的、我完全无法料到的“突发事件”,自然是情有可原;这些圣洁到甘愿故意找死的罪犯,无疑更契合商业片的结局、主旋律的力量、光辉的照耀、总局的又一次胜利这些出此刻市面上屡见不鲜的事件。然而,还是免不了为这结局痛惜。好好的逻辑怎样就成了更大的迷?本来十分棒的、透过各种方式达成的情感高度被莫名其妙地解释来解释去,解释到让人犯恶心的地步还不够,再来一个刻意的、突发式戏剧化神转折,再轮番地以价值观“升格”的方式不断正能量输出,电影被降格到了“终究是一处空中楼阁,假的景观罢了”的水准。原本在铺垫过程中的所有大尺度,也在那结局下显得廉价。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开场之前,我还在和座位边上格瓦拉的工作人员一齐吐槽邓超糟糕的演技,却没想到这部电影是他出道以来最适合他的一部片,包括整个电影的选角的恰到好处,每个演员的惊人的表现,放在华语片环境中比都十分出彩。尤其是段奕宏的表演,在如此阵容下依然绽放出了极为克制却又极富力量的表现,真的十分难得。只可惜主角间离奇巧合的关系网络设定,又再度破坏了大家的努力。导演在前半段拍得如此写实,最后却突然脑洞大开,是要叫人如何才能相信最终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局呢?“一向坚挺,突然一下不行了”的问题,大家都懂。我相信导演必须有他的道理,只是那道理我也不见得能理解。又或者,不是真的突然一下,而是创作中存在的种种小问题和审查制度下的遗憾,才导致了最后的崩盘。
依然赞美大陆能诞生如此高强度且较为出色较为成熟的,差一点能成为不朽经典的类型电影。平心而论,把这部片子放在国产大陆电影的圈内比较,落位今年的五佳(甚至三佳甚至最佳)都不成问题,也的确是内地今年至今为止的最佳电影。几乎能够预见8月底上映之后,它会引发的轰动效应、极高的票房。毕竟前有《白日焰火》,后有《烈日灼心》,好歹两者都算是大陆影片里类型片掺杂文艺片的新鲜尝试,也都是真正好处上的上乘之作。
烈日灼心影评精选(二):
我们今年已经收获了好几部称得上好的,主要是超越我们认知的国产片,比如《十二公民》《闯入者》,还有刚上映的《烈日灼心》,好像广电总局提前为观众展示了股市有可能到来的触底反弹。
当然,《烈日灼心》有点儿被金爵奖的三黄蛋拖累了,当时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版面绝大部分都是戏谑反讽,社会向来是道德审判先行,有这样一个被嘲笑的背景,电影的评价总要打个折扣。
但《烈日灼心》是真的很好。它成功地让罪与罚的哲学面向了大众传媒。
《罪与罚》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述的是穷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灭口又杀死了她的妹妹。机缘巧合,警方抓到另一个嫌疑人并结案,而真正的凶手拉斯科尼科夫得以逍遥法外。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良心的惩罚,他的内心成为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良知与逃避的挣扎最后让他崩溃了,他一次次地暴露自我,甚至下意识地再去凶杀现场拉门铃试图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爱德感召下,他去自首了。
同样的主题,电影在这个故事架构里有不少贴近现实并且更贴合逻辑的改动:犯罪的由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三个年轻人,这显然是为了给群戏和整个故事的巧合逻辑做交代——牵扯的人越多,巧合的互文解释就越可靠,杀人的因由成了激情杀人,而门铃成了三个恶人收养的罪恶的遗子——小女孩儿尾巴,妓女则有好几个,王珞丹饰演的伊谷夏,段奕宏饰演的伊谷春,还有吕颂贤饰演的台湾人,自首也变成了被抓获,这当然更是为了戏剧冲突。为了完成戏剧冲突,电影甚至数度启用有可能会模糊故事逻辑的巧合,让一切冲突都在伊谷春到警察局的一两个月之内发生把三个恶人七年的紧张压缩到139分钟。
《烈日灼心》的核心是故事,所以逻辑显得十分重要。故事里除了王珞丹饰演的伊谷夏以外每个人都充满心机,这些心机产生了主角严密的行事逻辑,偏偏这些形式逻辑又超出了普通观众日常经验的预期,从而让剧情产生了数度的反转。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同性恋这个剧情的引入,邓超饰演的幸小丰为了替自我三人洗脱嫌疑,假装是同性恋并让段奕宏饰演的警长伊谷春当面揭穿,截止到这个设定,几大主角的心机都很有说服力,而这心机居然都是为了自我内心的善念,放在整个充满罪恶感的故事里,不得不说产生的比较冲击强烈到爆。所以导演会选取用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并且出现许多次演员面部表情的变焦特写。从这个角度,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褒大于贬,异口同声地表示前半部分十分好看,的确,国产片至今也很少出现形式逻辑反推回去不出漏洞的例子,而《烈日灼心》就是其中之一。
何况,电影还贡献了不少刷新国内观影体验的场景,比如郭涛饰演的杨自道追劫匪被刀划伤后不去医院,回出租屋咬着纱布用白酒自我给自我消毒时撕心裂肺的吼叫声,太痛!太爷们儿!也太可怜了!再比如最后注射死刑的那一场,虽然为了过审原先的长镜头被压缩了,但完成度仍然很好,幸小丰的痉挛、挣扎和将死时喉咙里梗出的一口气,完美地承载了全片所有主角隐忍不发的最终爆发!能够说单凭这几个场景就让这部电影有被记住的本钱。但是,幸小丰和吕颂贤饰演的台湾人的那场激情戏则主要是为了带给宣传噱头,在故事本身的节奏上有点儿华而不实。
照顾到电影节奏的场景除了这两场还有许多,比如大年三十杨自道载着伊谷夏在高架桥上飙车庆祝新年,背景音乐和烟花爆炸的声音十分简短并张扬地表现了这三个夹着尾巴做人的恶人七年来生命中难得的温情。片头模仿单田芳老师评书里就有一句台词,说“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脸一抹拉,这日子就想这么过了?是两撇的都明白,不可能啊。”杨自道开车时惊鸿一瞥出现的快乐、委屈和挣扎就在诠释这一句,能够说,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电影,写的三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而杨自道和伊谷夏的一场感情,就是在帮年少犯案的主角找到生命里本应有的一束光。
原著小说里高虎饰演的陈比觉在鱼排上生活七年,跟渔场老板娘也是有那么一段的,可能一开始思考到吸毒事件高虎这条线被弱化了,但删掉这一段的确是对的,避免了重复。也能够想象到,甚至包括幸小丰和台湾人的那一段假装同性恋的感情,有没有松动心房付出真心,答案不必须是否定,电影在幸小丰被抓后给了吕颂贤一句台词,说“我是真的爱他”,伊谷夏还问过杨自道,“你为什么不敢爱”,这样互文的台词给了观众想象空间,在他们留意翼翼有这天没明天的生活里,遇到单纯的普通人的爱,虽然只能隐忍,但不动容是不可能的。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场景是幸小丰半夜出完任务坚持要回去拿小金鱼,在街头等车的镜头,无论拍摄角度、灯光调度、画面感节奏感,以及这背后隐含的意味,都堪称完美,《罪与罚》里也是有这一段的,主角在街上踟蹰,慌败散乱,天亮了,路灯黑下来,这一刻,邓超真像一颗星星。所以单论演技,这一段是我给邓超打高分的最大理由,比起面部特写时的表情,这种远景里纯靠肢体语言的表演方式更显功力。这个镜头像电影里无数个细节表情一样,必须是在他们七年的生活中出现过许多次的,身上背负着罪恶,罪无可恕。
所以我也像其他人一样不喜欢电影里那个所谓第四人揭露真相的结尾,看导演采访据说是思考到剧情需要反转,而且照顾到观众的观影情绪,觉得已经洗白了一个小时的三个人实在不就应成为坏人。在影院的确能体会到导演和编剧的思考,观众们哪怕能够理解善恶间的灰度,也会对完全的恶人感到不适。可事实又是,尽管能够思考到导演曹保平对纪录式反转结尾的偏爱(参考《李米的猜想》),这个第四人认罪的真相让故事的逻辑出现大面积的不成立,最明显的,如果有第四个人,那么智商163的陈比觉首先就能够从七年前的阴影里比较顺利地走出来,他在整个犯案现场什么实际罪行都没参与,逃亡时必须有许多时间能够学习法律,心思比较重的杨自道要走出来也容易,电影把他们求死的原因解释为对小女孩尾巴的爱,说得通但也似乎有些过头了,唯一犯过案的只有幸小丰,好在故事的主要冲突都发生在小丰身上,能够算作导演向这个结尾妥协时做的权衡。
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帮坏人去脸谱化的文艺作品,但这部片在国内的类型片里脱颖而出,主要依靠的除了故事本身,还有三个演员的情绪,简言之,是应对罪恶的自我审判每日都在加剧(电影里将小女孩尾巴的日渐长大作为这种罪恶感加剧的外化表征),对普通生活的眷念是想触碰又不敢伸出手,这样的情绪在电影开头和结尾的两场大雨里显得十分耐人寻味。幸小丰最后在给杨自道的电话里说案发被抓只用了三个字,“鞋掉了。”鞋掉了捡起来就好,可有人要捡他们的鞋,这个人每一天都跟他们生活在一齐。
不谈电影圈的生态,不谈市场竞争也不谈观众,看电影是一个私密的文化消费行为,而我在第一遍看完《烈日灼心》之后,紧急去打了一发手枪又抽了两根烟才平静下来,“谁心里没有点儿脏事儿”,伊谷春的这句台词揭露了所有人的伪善面具,邓超的注射死刑表演像一根针插进观众心里。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很有笑点的台词,“活着就是做有好处的事情,做有好处的事情就是好好活。”电影里的三个恶人包括因为审查原因出镜甚少的陈比觉,都在争取好好活,做有好处的事情,不少影评解读为“赎罪”,我觉得不尽然,如果没有当初的事件,他们会不会活得更好,会不会继续去做这些日常里积德行善的事,我觉得没有必要打问号,小说和电影只但是将灭门惨案的凶手和见义勇为的的哥司机、兢兢业业的协警这个比较极端化了,但坏人这个名头背负在身上,恶人比良民更明白什么样的恶有什么样的结果,而在等待“鞋掉了”的生活里,再多不动声色的伪装,都抵御不了自我内心的煎熬,那关于未来的种种期望都被自我慢慢推演成生无可恋,“每一天,都没觉得有明天”。
据说电影的原著小说《太阳黑子》是起源于一篇社会新闻,电视里确实有不少犯罪分子都在被抓后表示“今晚能够睡个安稳觉了”。这更像是浪迹江湖的反命题,江湖是快意恩仇的地方,有乱世,才会有真正的江湖,真正的江湖里杀人是勋章,满门屠的杀手仍然有可能是英雄,只要换一个地方就能够亮堂堂地活下去,生逢乱世,只要不死总能够重新开始。乱世是身似浮萍的施力者,而《烈日灼心》里这个施力者一缺席,三个本来洗得够白能够活下去甚至理所当然要活下去的人,最后活不下去了。
烈日灼心影评精选(三):
《烈日灼心》:法外之徒的遗憾和惋惜
《烈日灼心》有一个猪尾巴,这也是大家猛烈鼓掌的时候飞奔出场的原因,事实上这是我上影节这么4天来唯一一部没把片尾字幕全部看完最后离场的电影,因为我为它的结尾感到羞耻和遗憾,此刻回想的确也是当时的自我太严苛太饿(连着看了三部和两个见面会还没吃饭)。而且说实话,如果我是在普通院线怀着一颗观看一部类型片的心,也许我会更加适应。这种首映什么的,大片粉丝尖叫的场面下,也难保一颗平常心对待,尤其是导演曹保平还羞涩地卖了萌…
在观影途中尤其是中间段落一向到后半的高楼戏分结束,有一个假象是,《烈日灼心》很猛,很牛,人物背景各色、性格鲜明,甚至有能够混淆社会价值观念的潜质,以及怀着不明白片头龙标到底怎样来的疑惑。
单是把这40多分钟拿出来,每个戏剧转折都能让你直接陷入要么紧张到身子瘫软要么紧张到脑子短路的状态,观感极猛,张力极强,节奏掌控极好,而这也直接遮蔽了超多逻辑上的疏漏。高楼戏实际上也有遗憾,本来还以为那只手能够直接让主题往人性抉择什么二元对立打破这种西方化的一流经典电影的大路上带,没想到果然还是逃不出万年不选正道的国产类型片啊,竟然就选取了场面的刺激和动作去了…真心是迷醉。
(以下黑)————
尤其是紧张过后,那些廉价说教、那些形式上刻意和突兀以及超多不明白在干什么的离奇转折和设定等问题的暴露,以及无语结尾的充满漏洞和光辉人性升华的狗屁反转,突然一下,这片就这样不行了。
这种十分可惜的我完全无法料到的“突发事件”此刻想想虽然是情有可原,这些圣洁到甘愿故意找死的罪犯,无疑更契合商业片、主旋律、党光辉的照耀、广电总局又一次胜利什么的。
只是为这把逻辑往迷样带的人性结局痛惜!本来十分棒的透过各种方式达成的情感高度被莫名其妙地解释来解释去,解释到让人犯恶心的地步还不够,再来刻意的突发式戏剧化到让人吐狗血的情节,再被轮番地以自以为价值观“升格”的方式不断正能量输出,电影被降格到了终究是一处空中楼阁,假到一塌糊涂的景观罢了。本来过程中以为着的大尺度,也在那堆明亮结局下显得廉价,虽然不是赚关注度那么肤浅。
看之前有和座位边上格瓦拉的工作人员一齐吐槽邓超糟糕的演技,没想到这部电影是他出道以来(用段奕宏的话说最好最棒最牛B啦)最适合他的一部片,包括整个电影的选角,每个演员的表现,都十分出彩。
可惜主角间的离奇巧合的关系网络,又再度破坏了大家的努力。虽说究竟是脑子多不好使才能信这种关系,但如果导演不是在前半段拍得如此写实,这种脑洞的可信度也许会更高。
放国产大陆电影的圈子内比,那么的确,今年的五佳(甚至三佳甚至最佳)都肯定是能被《烈日灼心》放入囊中的。包括也能够预见(预估11月左右)上映之后,《烈日灼心》会引发的轰动效应、极高的票房,以及大群玻璃心的来打高分。毕竟前有《白日焰火》,后有《烈日灼心》,虽然前者比后者高出不止五六个档次(而且也不能断言它的质量了,141分钟原版和这个俩小时换成猪尾巴的院线版比,想想都觉得瘆人——如果它和《白日焰火》一样先在国外拿奖,那么它的命运又会如何?),两者也好歹都算是大陆影片里类型片掺杂文艺片的新鲜尝试。
另外,“一向坚挺,突然一下不行了”的问题,大家都懂。不是真的突然一下,而是创作中存在的种种小问题和审查制度下的遗憾,才发生了最后的崩盘。
但依然赞美大陆能诞生如此高强度且较为出色较为成熟的,差一点能成为不朽经典的类型电影。以及,祝贺获得影帝三黄蛋和导演奖,看了三部主竞赛,本来一向以为它能拿金爵的。
烈日灼心影评精选(四):
《烈日灼心》:凝视深渊过久,不见光明始终
周迅曾这样评价曹保平导演:演员去经历曹保平导演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戏里的演员都是会演戏的,但是他不要,他就是要把你抠死,逼到墙角,在你全懂的状况下再帮你往下挖两层,他会帮你往下想两层。
如果你之前惊异于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个人同时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帝时,在看完本片的一霎那,你就会知晓答案。邓超演过很多“好玩”的电影,是个好玩的人,却难得一次在演技上真正突破自我,总给人留下这个人很火、很搞笑、却只能这样活在我们的眼界里的印象。这次曹保平把邓超、邓超也把自我逼到绝境,将老鼠躲猫这个游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贡献了本片之前传言的所有具有争议性话题的表演,譬如和吕颂贤饰演的台湾设计师搞同性恋,譬如用表情带领观众感受注射死刑的濒死体验,在人性的挣扎里为了挽救一点点良善,而在精神轮回的深渊中与自我缠斗不息。
这片子具有我能期望看到的好电影中所有的元素:猫鼠游戏,正邪大战,心理纠葛,感情桎梏,一个讲得好的故事和许多演得好的主角。所有国产片、国产犯罪片、国产文艺片那么多,这几年来真正留存于心的只有两部娄烨的《浮城谜事》和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如今等来了《烈日灼心》。它们有个共同点是在故事开始交待了一个突发事件,然后抽丝剥茧告诉你这个事件结果为何发生,带你在故事最后品抿人性善与恶。透过小说《太阳黑子》改编的《烈日灼心》同样有事件诱因,但在银幕影像中的每一刻都崩足了气势。观众明白正邪,但故事人物握有决断。观众能直接看到的是一条辛小丰(杨自道)与伊谷春在言语、眼神、心理的一次次交锋,而更让人沉思又沉默的是辛小丰和杨自道想赎罪却不得始终的困顿。
邓超在演戏中走进了辛小丰的苦闷不堪的内心,段奕宏也是,一个负担有心结的复杂特性警探形象十分立体。故事基调是人性的,也是黑暗的。影片开始的评书旁白和多场大雨绽放出无限气场,然后一点点的线索、一丝丝的人物冲突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剧《真探》般由案件映射每个人人性的篇章。开始事件的结局得以让观众跳出银幕跟故事走向剖析每个人的思想,却始终不得知最后结局会怎样。只能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感知主角们的内心,深陷于故事感同悲喜。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辛小丰成为一个协警、与伊谷春抓捕坏人不遗余力;杨自道靠出租载活儿留意过活,街上遇到抢劫犯拿身体堵刀敢搏命。一脚已踏入深渊,另一只却偏偏想挣脱出来,穿警服、抓坏人这些标签倾刻转化为命运对自我最辛辣、最无情的嘲讽,在向往光明的过程中,黑暗的漩涡只会把身体与灵魂吞没得更加深沉。所以最后的高楼,你看那光明的烈日,如肆虐阴暗无情灼心。
完美与暗黑叠加,痛快与痛苦并存,虽然这部电影的高楼追逐段落比较突兀夸张、高虎这个主角也有些怪诞剩余,终归不失为一部无尿点、张力足的好电影。适宜的演员用好的演技承载了好的故事,《烈日灼心》在依然绚烂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注定值得被2015年所铭记。
烈日灼心影评精选(五):
炙烤在烈日之下——《烈日灼心》种种
小时候,我们在自然课上都做过一个试验,就是用凸透镜对着白色的纸,白色的纸面上就会出现光斑。如果我们再将放大镜一动不动的对着那块光斑,光斑的位置就会燃烧起来,这是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所有的太阳能都汇聚到了一个点上。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放大镜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放大物体,一个是让物体燃烧。
《烈日灼心》这个名字给我的最初感觉就是这个样貌,烈日之所以会灼心,就是因为他遇见了一个放大镜,就是影片中遇到的这个灭门惨案。这个放大镜让我们把故事中所有人的光明与阴暗都看的透透的,然后再把所有人放到镜子下面烧起来。
放大镜下,人性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就像是在白夜里徘徊。用这句话说未免有点过头,但辛小丰的这七年肯定是这样过来的,由于他的一时迷茫,而导致了一桩灭门惨案的发生,一家人鲜活的生命惨死在自我的片刻迷茫中。这个经历,对于辛小丰这样一个良知未泯的普通人来说,必须是精神上极大地震动。演员邓超,对这个主角把握相当的棒,他把演戏时候的精神状态都放在了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中,该有的神态分毫不差,透出的眼神全成了情绪的自然流露。回过头来说辛小丰这个主角,其感觉就是永远都挣扎在过去所犯的错误和自我内心深处摆脱罪孽得到救赎的善良愿望之中,渴望挣脱而又不能挣脱的边缘,就是一种持续了七年的精神紧绷状态。但他毕竟不如尹谷春那么精明,所以当这个警察到来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掀起了极大的波澜。
郭涛和那个做了面部处理的高虎,七年来也是应对着重重压力,只为死者的遗孤而苟延残喘。很显然,他们的处理方式显然慌乱得多,由此也看出了三个人性格的不一样,因此三个人物都丰满起来。邓超是以同性恋的身份去误导身为警察的尹谷春,这是一种聪明狡黠;郭涛吓得连医院都不敢去,明明每人通缉他们,但是却草木皆兵,这是慌乱迷茫;隐藏最深的高虎,装疯卖傻长达七年,成了最老谋深算的主角。三种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三个人不一样的性格,成了这个剧本最大的光彩之一。
再说说这个尹谷春,虽然他从没想过要放过罪犯,但也并非一般社会主义警察的伟光正形象,他有着一身的“警察病”,脾气暴躁、执法过程也是属于蛮横无礼的方式——注意是礼貌的“礼”,从他的执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管的身影。在这点上段奕宏表现十分到位,尤其是当明白邓超饰演的主角是一名同性恋的时候,那种男人之间又是厌恶又是舍不得哥们情谊,最后无语表示接收却又仿佛是吃了土鳖一样的表情,是那样的传神。
最后吕颂贤这个人物,很是无语。男朋友跳楼身亡时候,我靠那叫一个情痴情种,恨不得跟他一齐跳楼。然后转头下一秒看见一个好帅好帅的小警察,立刻就花痴了、流哈喇子了、开始约会了,我想说你那痴情是演给谁看呢!
还有偷听房客说话的房东,220分钟版本里也有他的戏份。他是因为被污蔑杀了自我的家人,而报复社会所以举报了一连串的房客,包括卖淫、吸毒等等。也是醉了,自我受的罪要报复给别人,够不要脸的!
放大镜下,所有人的光明面与阴暗面都逃但是看客的眼睛。
过度赎罪换来了解脱
在持续了七年的烈日炙烤下,放大镜下的小光斑不断升温,整张白纸都在燃烧的边缘。尽管如何躲避,最后还是烧起来了。
因为自我的迷茫,使得别人遭到合家灭门,他们把如此沉重的包袱全都算在了自我的自私中,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过度赎罪的心理。人们有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因为自我的失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们有的时候会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更何况是死了三条人命。
这样的一种过度赎罪的心理,恰恰说出了人本身对于黑暗的原始恐惧。谁也不期望自我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里又要说到《白夜行》,人最害怕的不是黑夜,而是害怕黑夜看不到尽头。因此寻求解脱,而又不能解脱,任由事件尽情发展最终只有最坏的结果。因此,只有透过过度赎罪来祈求自我早日挣脱黑暗。于是,放下了、解脱了、世界从此明亮了、一段恩怨告终了。
黑暗中的人们还在摸索自我通向光明的道路,故事中的人们也在放大镜的高温下被炙烤着心灵,拷问着善与恶,反省着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