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的钥匙(一)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在警察搜捕时将弟弟锁在壁橱里,把钥匙藏在身上,她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解救弟弟,没想到被抓走就是走上死亡之路。
德国纳粹分子利用长时间的反犹宣传,使友好的邻居成为仇敌奸细,使友爱欢快的同学相互鄙夷,使巴黎人驱赶犹太人成为必然的选择。在法国警察的搜捕行动中,犹太人没有想过反抗,法国人没有人出手相救,任凭警察将犹太人装进牛车押送到集中营、到火车站,将夫妻分离,强行拉走照顾婴幼儿的母亲,直到被分批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死。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为了履行解救弟弟的承诺而机智逃走,被良心未泯的农村夫妇收留,等她历经危险回到巴黎的家,打开壁橱,没有看到活着的弟弟,等待的只是一具腐尸。而原本那个幸福的家,已经被法国人占领。面对家破人亡,生离死别,莎拉选择了隐忍保密,直到远嫁美国,终因承受不了的心理压力而驾车自杀身亡。
同时,被这个悲惨事件备受折磨的那家人,就是在莎拉一家被抓捕后迫不及待搬进来的爱德华一家,为了避免家庭子孙陷入内疚和恐惧中,祖父只字不提小男孩死在家里的事情,却偷偷地资助着莎拉,以此赎罪。但是,深知内情的祖母、儿子之间相互隐瞒、相互猜忌,每个人都陷入到独自承受重压的困境中,使生活在巨大的阴霾里。
当作者为了完成编辑部任务去做赛车场大圈押事件六十周年活动时,惊奇地发现原来他的丈夫正在装修的房子就是当年莎拉一家居住的房子。一种寻找莎拉的使命感令作者从探寻中揭开了那次惨无人道的大圈押事件和由此改变了她丈夫家族命运的秘密。
这本书,通过两条线索插叙的方式,将那段反犹罪行公之于众。另外,告诉读者,当中发生重大事件时,请与家人分享以减轻压力获得生活下去的动力是多么重要。
莎拉的钥匙读后感(二)
集中营、屠杀、纳粹……这些词都是跟二战有关并且是众人都熟悉的主题,但是巴黎几千名两至十二岁的犹太孩童被密捕的事件,却很少有人听说过。假期里,我终于有机会读了由法国作家塔季雅娜·德·罗斯奈写的《莎拉的钥匙》一书。
一九四二年的巴黎,年幼的主人公莎拉与父母一同遭到了法国警察的逮捕。情急之中,莎拉把弟弟锁在了家中一间放满水、零食和玩具的暗柜。接着,他们和成千上万个犹太人一样,被押上火车,送往集中营。在集中营受尽折磨的莎拉无时不想着自己的弟弟,可她怎么能想到,在她登上火车的那一刻,已经没有了退路。可怜的莎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带着那把联系着弟弟生死的金色钥匙,逃出了集中营。而在曾经熟悉现在陌生的家里,面对的却是一扇散发着恶臭的壁橱……从那以后,莎拉的心门就被这把金色的钥匙牢牢地锁上,再也没人能打开。
曾经,莎拉的妈妈对她说过她要以自己是犹太人而骄傲。但也是犹太人这个称号成为了让同伴疏远、遭人鄙视、父母死亡的缘由。
“我以为这是唯一能保护你的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但我无法丢弃你藏身的钥匙。除却你的坟墓,这是唯一联系你我的具体物件。”这是莎拉在书中的内心独白。从中不难看出,莎拉认为弟弟的死都是自己造成的。
幸免于德国纳粹枪口下的莎拉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因为,她还是忘不了儿时所经历的一切:有她在集中营里遭到的折磨;有她与父母的分离;还有,弟弟的离世。
《莎拉的钥匙》揭示了德国纳粹对人性的毁灭造成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民的悲惨结局。莎拉先是用那把藏在自己布衣口袋里的钥匙锁住了弟弟,之后又锁紧了自己。这可能是一种人性的磨灭。我想,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谁也无法体会到这种伤痛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吧。
我多么希望,莎拉能够找回可以打开自己心门的钥匙,忘记集中营内外的恐怖事情。
读完《莎拉的钥匙》,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德国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所犯下反人性的种种罪行;在庆幸自己生活在美好时代的同时,怀念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的犹太人民。
莎拉的钥匙读后感(三)
那天在书店了闲逛,突然就看到了它——《莎拉的钥匙》,不是因为它的封面漂亮,也不是因为认得它的作者,只是因为在封底的评论中有这样:如果你对阅读小说已处于“食之无味”的状态,《莎拉的钥匙》必然让你胃口全开!于是,我就把这本书带回了家,《莎拉的钥匙》读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我难以说清我的心中的滋味。因为看的过程当中,我已经意识到我不是一个欧洲人,我也不是一个法国人,我对他们对于生,对于死的价值观一无所知。我无法将他们的故事放在自己身上,去感受,去体味。将自己的弟弟锁在了壁橱,弟弟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回来而死去,当莎拉看到自己的弟弟的尸体的时候,那时她的情感,我永远也无法懂得,我也永远无法设想一个法国人遇到这种情况的内心世界。于是,我永远也不可能懂得莎拉,永远也看不懂这本小说。
我在这本书里唯一读懂的就是那份直面过去与未来的勇气吧。其实,将那血淋淋的过去,令人恐惧的未来,真真暴露在人前,其实也不过如此,秘密说了出口,也许并不会给他人到来你想象中的痛苦,而有人陪伴下的你,却已经不再那样孤单、痛苦了。逃避,只会害死更加痛苦,更加孤单;而用谎言来掩盖,只能是引来一个更大的谎言,或者是谎言直接被戳穿,还不如将事实放诸面前,拿出勇气来面对自己做过的事,拿出勇气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说过的。我不了解法国人,不了解犹太人,更不了解法国人对犹太人的态度。也许大多数法国人对犹太人都是冷漠的吧:我不是犹太人,我没事就行了,他们会怎么样我就不管了,也管不着了。犹太人被带走了,他们的房子就空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搬进去了,而且还会比较便宜。也许,就是这样吧,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的心里的全部,全部的冷漠,冷漠的全部。
小时候的莎拉问父亲:为什么我们要带黄颜色的星星;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电影院和公共游泳池;为什么有宵禁;到底犹太人哪一点招他们恨了?这一个个问题,像一把把利剑,直直地扎进了心房。
其实法国人对于犹太人也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吧。一个法国人有着()一个犹太人邻居,他只会知道那个人遇见他会和他打招呼,有好东西会分给邻居,或许那个人抽烟酗酒,虐待自己的妻子孩子。就像是小说里的那个小提琴老师那样,当他的邻居莎拉一家被抓走的时候,当然排除她的弟弟,他会喊:“他们是好人。为什么要抓他们。你们不能这样。”犹太人在法国人眼里,是人,是邻居,是好人,是坏人,是商人,是医生……如若不是纳粹让法国警察把他们抓走,他们永远也不会是犹太人吧。
是的,是法国警察,是法国警察把自己国家的国民带走的,是原本应该保护自己国家国民的法国警察,把住在法国的犹太人,在法国出身只是带有犹太血统的法国人抓起来的,送到集中营的,将孩子从他们母亲身边生生分开的,将无辜的孩子亲手送进毒气室的,是法国的警察,不是德国的纳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伴死去……
笔者不单单是想让我们直面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吧,直面自己的心灵,直面自己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吧,他更想让我们面对的那是作为纳粹帮凶的法国警察和冷漠如斯的法国人,直面整个社会,直面人与人之间让人心寒的淡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