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一):
《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
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到达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由整理]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一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能够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资料,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朗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但这一节课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我总是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师说的太多,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善。
黄河颂教学反思(二):
诗的资料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务必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透过资料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理解,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资料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能够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资料,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三):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贴合诗歌的教学特点。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那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黄河颂教学反思(四):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就应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好处。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能够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此刻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就应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
黄河颂教学反思(五):
这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资料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明白这样的一篇诗歌,能够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但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资料;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明白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能够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但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此刻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样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个性好。如果我此刻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样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能够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能够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期望自己能够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六):
《黄河颂》教学反思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取来上公开课的。
这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资料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明白这样的一篇诗歌,能够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但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资料;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明白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能够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但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此刻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样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个性好。如果我此刻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样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能够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能够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期望自己能够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七):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群众朗读,也能够让学生分主角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八):
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到达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潜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必须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个性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善的。
人人都明白: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应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九):
在“热情的说”“尽情地读”“深情的品”的几个环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齐,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
这节课课件制作上能够称得上是“煞费苦心”,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到达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作为朗读背景让学生欣赏聆听,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透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在孩子们深情地朗诵中,学生心中充满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其次,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音乐的力量,透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透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
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就应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潜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一):
《黄河颂》教学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靠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能够明白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能够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超多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二):
《黄河颂》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期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期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带给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构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齐,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推荐。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三):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明白: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透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潜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超多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礼貌。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齐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齐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透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透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资料,描述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资料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主角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主角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透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个性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透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潜力、诗歌欣赏潜力、理解潜力、想像潜力、思维潜力及写作潜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透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简单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潜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齐,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样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能够“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四):
《黄河颂》教学反思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习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资料,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应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贴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那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就应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好处。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能够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此刻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就应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能够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就应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就应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群众朗读,也能够让学生分主角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五):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明白: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透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潜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超多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礼貌。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齐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齐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透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透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资料,描述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资料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主角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自由论坛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主角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透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这首诗有优美的旋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这首诗语言形象,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砰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喜欢这首诗,雄浑奔放,节奏鲜明,引人高歌,催人奋进,越读越激动。
生4:我喜欢这首诗的画面,诗歌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的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的展现了黄河的美(雄浑、壮阔、蜿蜒),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激发我们每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个性是修辞的运用。如……
……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透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潜力、诗歌欣赏潜力、理解潜力、想像潜力、思维潜力及写作潜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透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简单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潜力及学习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齐,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样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能够“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