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储粮郑州直属库代储粮库中牟县八岗粮管所一批含有红籽的小麦被运往面粉厂,引起社会关注。
小麦为何会变红?这样的小麦是否可以被加工成食品?在小麦生产以及粮食储存过程中又该如何避免出现变红?科技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分别采访了苏豫两省从事小麦育种、栽培、深加工等方面的专家。
“红籽小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扬州大学研究小麦遗传与栽培生理教授、江苏省作物学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朱新开认为,所谓“红籽小麦”,很有可能是感染了赤霉病,使籽粒发红变质所致。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真菌病害,由禾谷镰刀菌引发,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集中发生在麦穗上,造成部分籽粒变质甚至整穗腐烂。著名小麦育种家、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也对此表示认同。
“尤其在小麦开花期多雨和潮湿天气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这种病害将会造成部分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降低小麦千粒重,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去年4—5月我国中南部地区由于持续降雨,刚好是小麦扬花期,造成了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冬小麦区的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较高,影响了小麦的产量,更影响小麦的品质,很多小麦籽粒可能会带有赤霉病毒素。”朱新开说。
在小麦生产以及粮食储存技术上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红籽小麦”?朱新开及小麦栽培学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财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在多个环节上采取措施:育种环节上,进行抗病育种研究,专家们选育抗病品种,寻找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从而实现遗传改良,既环保又高效,是应对赤霉病的根本措施。栽培环节上,要适时播种,尽量让小麦的扬花期避开下雨天气;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抗赤霉病的能力;在小麦扬花期施行药剂防治,见花就打药,始花期施药效果最好。加工环节上,收储部门和加工企业要进行清选加工,控制染病籽粒的比例到国家规定范围内。同时,食品企业要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安全检测,严把食品“安全关”。
“红籽小麦”一旦收贮,在粮食加工中是否可将其中的“粒病”筛选出去?专家们表示,由于“红籽小麦”比较轻,用风扬处理法、鼓风机处理法、过筛处理法等重粒筛选法都可以处理,我国早已研发出高端色选机、杂粮色选机等新型机械设备,并在粮食生产加工中得到应用,色选效果也很好。
眼下,小麦生长又进入关键期,朱新开提醒说:“今年4月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多雨概率较大,小麦扬花期很有可能又将遭雨,农民朋友们要抓住时机,及早用药防治,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再次高发,保证小麦收获籽粒的质量,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采访中,郭天财、许为钢等专家还认为,围绕着小麦赤霉病导致的“红籽小麦”,实际上提出了一串科研课题。比如,目前尚没有对赤霉病的高抗品种选育;施肥技术和栽培技术,以及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如何防治禾谷镰刀菌、赤霉病的感染与传播等,都亟待科研工作者去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