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阅读大全是一个以文章句子为主题的在线阅读网站。内含有各种经典好文章,爱情美文,诗歌散文,情感句子说说,范文资料等。读好文章,尽在集美阅读大全!!!
当前位置:集美阅读大全 >资料 >教程 > 正文

庖丁解牛教案

2023-03-26 11:02庖丁解牛 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一):

  庖丁解牛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词语。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由整理]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词语。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填空:

  1)()丁解牛

  2)目无()牛

  3)()刃有余

  4)()()满志

  二、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下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给了一块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三、了解庄子及庄子养生主:

  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养生,保养生命;主,道理,方法,或精神。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能够保身,能够全生⑧,能够养亲⑨,能够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那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那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状况。

  ⑥近:接近,那里内含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应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能够护卫自身,就能够保全天性,就能够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能够终享天年。

  Essentialsforkeepingagoodhealth

  Man'slifeislimitedbutknowledgeisunlimited.Topursuetheunlimitedwiththelimitedisfatiguing;toknowthisbutstillpursueunlimitedknowledgewithlimitedlifeisfatal。

  Whenyoudogood,don'tdoitforthesakeoffame;whenyoudobad,don'tdoitastoincurpunishment.Ifyoualwayskeeptotheproperway,youwillbeabletokeepagoodhealth,preserveyournature,supportyourparentsandliveoutyourfulllifespan.

  三,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

  1:翻译《庖丁解牛》。

  2:用自己的话讲庖丁解牛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由解牛之道探究养生之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解牛之美”

  ○1划出文中描述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贴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二,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到达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起初的迷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继而的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终的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明白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四,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

  五,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能够保身,能够全生,能够养亲,能够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能够保护生命,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体,能够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六,延伸拓展:

  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识世界,天真单纯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黑白颠倒,混淆是非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茅塞顿开,反璞归真

  一,青少年时期:学习阶段,懵懂迷茫。

  二,中壮年时期:工作阶段,技艺纯熟,成竹在胸。

  三,老年时期:退休时期,顿悟时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起初的迷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继而的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庖丁解牛》原文及译文

  【来源】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着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唰唰唰地响着,进刀时也发出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动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节奏,又适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样能到达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经超过技术领域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不是整个牛的。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整个的牛了。到了此刻,我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观看,感官知觉停止而意念还是要行进。我依照着(牛身上的)自然的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插入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此刻,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有几千头牛了,但是刀口还是如同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宽阔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刚磨出来一样。即使这样,但是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明白难下手,留意谨慎,眼神因此专注,行动因此缓慢,动刀的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哗啦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觉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一席话,懂得养生之道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能够得心应手。

  附2:

  《蝶恋花》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庖丁解牛教案(二):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难点、重点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一)解题:关于“养生主”的理解

  1、“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那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那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能够不思考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能够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二)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貌”。)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貌”。)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三)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述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述。

  1、第1段,作者描述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述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述是“解”,然后分别描述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述,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之后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述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2、庖丁是如何到达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探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3)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明白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五)难点讲解

  1、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就应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本文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学习此文,我们就应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就应透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如何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提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能够保身,能够全生,能够养亲,能够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能够保护生命,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体,能够享尽天年。

  庄子哲学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庖丁解牛教案(三):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二、解释题意: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这天我们学习这篇寓言,能够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课文朗读

  四、整体感知

  (一)串讲课文

  1、第一段:

  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十分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2、第二段

  译文: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样到达这种地步的呢?”

  分析:第二段紧之后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3、第三段

  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此刻,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此刻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必须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分析: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之后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持续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留意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第四段

  译文: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这一段写文惠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二)揣摩形象

  1、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述。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到达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述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到达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到达“道”的境界了。

  2、结合课文的描述,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述,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述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参考答案:描述“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能够拆卸的东西。

  描述“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述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述“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述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貌。

  描述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资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探究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透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

  参考答案: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留意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到达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下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应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就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到达人之养生的目的。这天我们学习此文,能够得到以下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应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应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透过场面和神态描述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透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透过神态描述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比较,十分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两次比较,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比较,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六、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已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能够保身⑩,能够余生,能够养亲,能够尽年。

  注释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③知——知识。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⑦为善无近名——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⑧为恶无近刑——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⑨缘督以为经——缘,顺。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⑩“能够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养生的人)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作为处事的法则就能够保护生命,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体,能够享尽天年。

  七、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表比较。)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句中音节助词)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后面的助词。)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貌”。)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貌”。)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古今异义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次作状语,每年,每月。)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决定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庖丁解牛教案(四):

  庖丁解牛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比较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

  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这天我们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来源所)

  (4)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

  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决定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第三节

  一、理清思路。

  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二、研习全文。

  A、讲习第一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该段中心?

  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

  3、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

  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

  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动作不仅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资料。

  【3】庖丁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之后看问题片面了

  不是,因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能够自由的拆卸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实际反映庖丁技术的精进。

  【5】到此刻,庖丁是凭什么感触牛?

  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这也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6】庖丁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持续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留意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0】比较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

  透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三、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得养生焉”,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四、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透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应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务必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留意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这天我们学习此文,能够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透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

  律。

  2、应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应对。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应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透过场面和神态描述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透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透过神态描述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比较,十分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比较,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比较,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庖丁解牛教案(五):

  一、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一)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就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到达人之养生的目的。这天我们学习此文,就应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就应透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能够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到达养生的目的,还务必注意在关键地方留意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述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透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四个字描述,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透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述,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能够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留意,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资料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貌”。)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貌”。)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述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述。

  第1段,作者描述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述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述是“解”,然后分别描述手“触”、肩“倚”、足“履”、膝“”,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述,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之后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述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资料。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能够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到达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以前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庖丁解牛教案(六):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透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明白“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中一次搬家就是因为孟子喜欢看邻居杀猪宰牛,孟母觉得没有前途,所以搬走了,古人重迁思安,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但是庄子却能够把《庖丁解牛》作为他的代表作,让无数后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呢

  二、“一段表演”

  (一)总体来讲,就是标题中的“庖丁解牛”。

  (二)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表演的(投影仪展示)

  1.动作描述:解、触、倚、履、。(画面美)

  2.声音描述1)两个拟声词砉、。

  2)两个比喻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美)

  3.如果让你来写杀牛的场面,你会如何写

  学生:牛惨叫,牛流血,牛那双浑浊的眼睛……

  教师: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庖丁解牛却只看到他和谐的动作,只听到他悦耳的刀声,丝毫不见血腥,牛是死得毫无痛苦,看的人得到的诗一种艺术的美感、快感。

  4.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庖丁解牛的这段表演。

  出神入化(投影仪展示)

  5.齐读第一段,体会这种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

  三、“三个阶段”庖丁解牛经历了那三个过程才获得高超技艺(投影仪展示)

  (一)齐读第三段。

  (二)学生自由翻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释疑。

  (三)找出三个过程:(投影仪展示)

  始解牛时:所见全牛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四)写这三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庖丁之所以技艺逐渐成熟的原因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悟道”的过程: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投影仪展示)

  (五)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切中肯綮。

  四、重点探究第三段说理部分。

  本文体裁是寓言,故事本身倒是次要的,它背后反应的道理才是主要的,这也是寓言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

  (一)齐读第三段。

  (二)试将寓言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投影仪展示)

  1.庖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2.牛――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刀――人的身心。

  4.刀刃――人强健的身体、富有才华与智慧的心灵。

  5.更刀――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6.硎――锻炼与学习(包括从书本中学习和从实践中学习)。

  7.天理、固然――问题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8.有间――问题的解决途径与路子。

  9.技经肯綮、大、族――问题的棘手之处,解决问题的障碍。

  10.善刀而藏之――呵护保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三)蔡志忠漫画《庄子》引出养生之道

  (四)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当认识并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顺应规律,反复实践,避开各种矛盾,谨慎做事,善于藏锋,从而成功解决各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课后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
2023-11-22 04:53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课后答案王安石《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阅读答案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mid……
2023-11-22 04:52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笔记心得各级干部学习执法为民心得体会

  “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
2023-11-22 04:12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笔记心得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
2023-11-22 04:08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协议书济南市某美容院转让协议第2篇

  __________美容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劳动法规和________市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本美容院经营的具体所需今制订此劳动合同书。  双……
2023-11-22 02:36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剧本劳模宣传短剧剧本《阿咪也想当劳模》

  1、机械厂门卫处,日,外。  清早,机械厂班长李玉伟开着别克赛欧小汽车驶进厂区,门卫室内的保安一边按开电动门,一边朝李玉伟摆手。  李玉伟:(摇下车窗,笑着打招呼)小秦,早。  保安小秦:(笑着)……
2023-11-22 02:11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教程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一):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
2023-11-22 00:41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课件“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2023-11-22 00:38暂无评论阅读详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