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阅读精选(1):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能够寄生。比喻自我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
含义
腐:腐烂。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能够寄生。比喻自我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由整理]
来源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苏轼《范增论》
拓展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成语,告诫全党只有党的自身肌体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蚀,才能不给外部侵蚀以机会。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是一条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训。以疾病为例,人体生病固然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但更是因为自身肌体出现了问题。病菌、病毒是客观存在,而且十分厉害,但在抗菌、抗毒潜力强的肌体中它们却很难生存。相反,如果肌体免疫力、抵抗力降低,病菌、病毒便会乘虚而入、滋生繁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条古训是贴合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透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阅读精选(2):
习近平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有何深意?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持续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超多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据新华社11月18日北京电)
以上这段话,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群众学习时讲话中提到的资料。仔细留意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后的讲话,都能看到,习总书记始终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到相当高度来看待,证明中央领导群众“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对中外政治发展变化的科学总结。无论是在中国的历朝历代,还是从国外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任何一个政党要发展壮大,长期执政,关键的就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能够对执政过程中因为探索的失误进行包容,但对执政党的腐败问题必须是深恶痛绝,这是被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簸不破的真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对中外政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认真思考。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对党内少部分意志不坚定者的警醒。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腐败案件被查处,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有力地震慑了敢越雷池者。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就是在如此声势浩大的反腐败形势当中,还是有人敢于贪污受贿,有的人居然是身居高位、受党培养和教育多年的高级干部,这就不得不让人警醒。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代表着新一届中央领导群众与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决心,一些意志不坚定和徘徊的人务必引以为戒,否则一步踏错终身错。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全党同志都务必牢记的警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应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务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加强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潜力,从而始终开创出党的事业新局面,其中的关键就得“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党拒腐防变的潜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党始终持续高度的纯洁性,党就会始终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曲折何愁不能够战胜和克服?
习近平同志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既是对中外政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内少数意志不坚定者的警醒,还是对持续党的纯洁性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砥砺品质,提升修养,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中,多为人民办实事和办好事,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阅读精选(3):
习近平在十八大后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讲反腐败的时候,引用了苏轼早期策论《范增论》中的这样一句话:“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说,任何寄生虫只有在它赖以寄生的物体腐烂以后,才会有寄生(存在)的可能性。
苏轼这句话虽然不是很难懂,也不是很好懂。我把它翻译成一句老少咸宜的成语就好懂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物”者,“皮”也;“虫”者,“毛”也。
苏轼这篇“策论”是讲范增与项羽之间的一些复杂关系乃至项羽最后为什么会由强变弱,最终兵败垓下灭亡的原因。苏轼在文章里为范增出了这样一个马后炮的主意说,当初范增就就应先下手为强,把项羽杀了(“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苏轼的这篇文章写的不错,但是,这个主意嫩了一点,也馊了一点。范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根本不可能去想“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这样的歪主意。苏轼后一句话才是范增命运的必然:“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是陈平的离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通汉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就应成为我们这天考察使用干部要力避的一个原则。
习近平引用苏轼这句话是在讲反腐败的事儿。按照顺理成章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就能够理解为“物”者,制度也;“虫”者,贪官也。因为我们的法律、政策、制度上不完善,有缺失、缺位的状况,那些有贪腐之心的官员才会有空子可钻,糖衣炮弹也才能够有机可乘。怎样办呢?中国有5000年礼貌史,办法多的是。既然是“物必先腐”然后才会“虫生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来一点逆向思维:治腐先治吏,治吏先立法;法家圣人韩非子曰“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就得从实际状况出发,制定贴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并予以坚决贯彻执行。这些年来反腐败没有取得大的明显的好转,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论事之事,因为之备”。比如,对易腐败岗位,对一把手的监督,以及群众的监督话语权及程序和权利保障,至今也没有一个成文的说法。无“备”,何以行耶?
我想起与“物先腐而后虫生”的一个反义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什么是流动的水和转动的户枢呢?换言之,怎样能够让水不变臭(水臭了,就是腐败了,也会生寄生物),让户枢不生虫子呢?关键都在一个“动”字。反腐败,要象户枢那样一开一关的互动才行。这就要有相应的纪律政策法律去管理,去约束,去监督,去打击;一切制度都要公开,一切程序都要简化,所有公民都有监督权,所有监督都要有回音,违者格罚无论!韩非又说这样的“罚”必须是“罚薄不为慈,誅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也”(韩非子:《五蠹》)!这样的双向互动才能够收到不腐之水,不蠹之枢的效果。这也就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反腐败策略与行动。
昨日开幕,致力于党性教育的“延安论坛”是治理“物必先腐”的措施之一。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还不能算是什么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真正的灵丹妙药还是要靠常态化法制化行之有效的监督。监督权务必一分为三:党政内部的,媒体的,人民群众的。因此,务必要放权还权于媒体和人民群众,个性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是依法治国和现代礼貌的基本资料之一;“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柳宗元:《答元饶洲论政理书》),人民群众与政府职能部门之互动监督无疑是最有效的药方。还有就是民主党派要行动起来,民主党派的政治历史使命的核心不是唱赞歌,而是“肝胆相照,互相监督”。如此,“物”必将不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