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次数多了,你会成为美食家吗?哲理看多了,你会成为禅学大师吗?桥走的多了,你会成为桥梁设计师吗?应该很难会。书看的多了,会成为智者吗?恋爱次数多了,会成为恋爱分析师吗?路走的多了,会成为旅行家吗?应该很可能会。这是为什么? 我把生活分为经验型生活和欣赏型生活。所谓经验型,就是指那些随着接触次数增多,我们能从中逐渐获得认知,与此同时,它们的结构和内容也会逐渐累积、叠加在我们的大脑中,就像后三个问题所提到的事件。而欣赏型则是指像前三个问题那样的事件,大脑的记忆神经一般不会随着我们接触事物的次数增多而增多。 当我们分清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能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是不是真正的应该忙碌?目前的生活意义何在?我可能更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等等令人头疼的问题。以此,来达到增加我们生活幸福感和存在感的目的。 具体做法就是:每个人归纳出自己的生活规律,列出自己的职业倾向、人生梦想,然后寻找同种类型事件进行分步完成。这个体系的原理就像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从一般推特殊,从整体到个别,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可优化度较高。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想成为一名小说家,首先,大前提是生活阅历丰富。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多读书的方式来实现。不过,书籍可分为很多种,一开始并不建议你只读小说,一是阻碍了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二是你可能从此错失成为哲学家的机会,因此你需要做的是广泛阅读。大量融合的知识将有助于你产生更生动开阔的创作视野。假如你喜欢读书(这个过程属于一个经验型生活),那么可以推断你的性格,你可能适合怎样的工作或爱好——比如看电影,从经验型生活来看,电影看多了你是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影视评论家的,相对的,你可能讨厌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再举一个例子,你想成为一名教师工作者。教师这个行业算是一种比较有规律性的职业,因此可以推断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做计划的人。在生活中你可能很少在意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这些“世界性难题”,你可能会对健身锻炼,户外运动等时间流动性较强的活动(它的时间流动性强是因为人的体力有限)产生兴趣,我想,考试或许不是你所反感的事件。 当然,没有绝对的经验,亦没有绝对的欣赏。例如有人可能把美食当作经验,有人却把美食当作欣赏,具体定论还需要社会学家去逐渐完善和分类。我希望能通过这种生活演绎推理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随时把握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也能使我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略去许多迷茫和无聊。
- 上一篇:木兰诗的一词多义注释
- 下一篇:纯纯的蓝色_伤感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