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甩开烦恼来跳舞
说说读书这件事儿
从小到大,都觉得看书是一件特别特别随意但却倍感愉悦的消遣,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被看做一件特别特别神圣的事情,豆瓣,知乎,朋友圈,似乎都在宣扬读书的必要,好像你不读书就是新时代的文盲一样。这样定义在我看来实在是没必要,读书也许根本没有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么神奇,只是有些阅历注定无法拥有,所以去看看别人的故事,有些经验还来不及汲取,所以去看看书少走一些弯路。说到底,我们看书的目的就是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培养自己独立高贵的人格,如果恰巧你喜欢读书,那恭喜你同时还可以拥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愉悦与满足。读书和看电影,出去体验是一样一样的,都是感受世界的一个小小途径而已,喜欢读书不值得有什么优越感,不喜欢读书也不必恐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读书的确是所有途径中最节省成本的。所以当你金钱和时间都有限时(没错,就是我们)读书是最好的选择。一不小心好像跑偏了。。读书感言吧~思来想去挑了一本自己最不好驾驭的书《局外人》,这本书,每次读都像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所以干脆就放开束缚,随意说一说吧。
谈谈这本书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清楚。[由整理]
说实话,这本书的第一句看的我就挺难受的,隔着书页似乎都感受到了主人公默而索对情感惊人的迟钝。在母亲的送葬队伍中留意天空的美丽,留意每个人的动作细节,想着熬过这炎热的一天就可以回家睡一觉,对老板的提拔感到无动于衷,将女友的示爱视作毫无意义的废话……生活和工作,一切的一切,他似乎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对死亡亦是如此。因为无意中错杀了阿拉伯人被多次审判,身陷囹圄,他最多的姿态是冷漠,沉默,当被以“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为理由判定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犯时,面对“义正言辞”的公众,他却像个游离在中纷纷攘攘之外的人,“看见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看到好多记者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没有辩解,没有为了保命去讨好的媚态。
的确很荒谬,不是吗。
书很短,通篇都是对主人公眼中现实世界的刻画,琐碎的不带感情的客观描述,就像中国诗文中白描的手法,但连黑白都是那么不鲜明突出。
生活和我们本应该是什么模样?
合上书来再细细想想我们生活的世界,想想神色各异的芸芸众生,似乎人人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的证明自己,于是,越渴望被认可,就越容易被别人的眼光束缚。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在慢慢地被形式化,规范化,太多的感情和道德被莫名其妙地抬到一种奇怪的高度,每个人都在这个框架下小心翼翼但却毫不自知地生活着,生怕一不小心就脱离了这个主流世界的价值观,人类的群居意识在这个时候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内心深处害怕被遗弃,被隔离。努力被认可,努力去争取那些不知道是否那么重要的标签,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重心。
无疑,主人公默而索是第一次向这样的生活模式反抗的人类,他不惧世俗的眼光,不为社会的认可所累,略显消极地,他抛弃了生命的去向和意义,最看重的是感官的欲望,比起妈妈的死亡,他更无法忍受头顶的骄阳;比起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法律权利,他更厌恶去喋喋不休地向世俗去解释证明。他不愿解释,也无所谓掩饰。他是清醒的,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结局,但他却不愿做丝毫的妥协。这样一个真实独立的个体,注定是悲剧的结局。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无法对这种“默而索式人生”进行表态,因为作者本人也说了,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错,是啊,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生并不是我们的错,没有谁可以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做一个局外人。
但默而索的勇气像一盆冷水向我们兜头泼下——既然无法向他那样完全做个局外人,为何不试着忠于内心呢并且学着取悦自己呢。
无法置之度外,也要轻松自在
再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再看看审视一下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东西。多少次害怕别人的眼光小心行事,多少次因为别人的一句话闷闷不乐好久,多少件事情权衡再三想做又罢休……多少舍弃,多少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太想获得认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叫“活的好看”。
不是的。
我始终相信,所有无法忠于自己内心的决定其实都是懦弱的妥协,所有试图取悦他人而牺牲自我感受的行为都是不够洒脱的行径。这不是自私,只是对自我执着的追求。
我们没有必要,都活成越来越相似的模样;我们更没有义务,去让每一个人满意。
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理理思绪,会发现,取悦自己是一件比取悦别人更有必要和意义的事情,所以,《红楼梦》中袭人是我最同情的角色之一,她身上的奴性太过明显了,服饰贾母时,满心满眼都是贾母,服饰宝玉时,也是万般迁就。忍气吞声未必是件好事。
当然,这种自我取悦,不需要你对世界剑拔弩张,也不必向默而索那样对一切无动于衷,就像所有的自由都是以约束为前提一样,你只需关注自己是否在纷纷扰扰地生活中走出了自己快活的节奏。生命也就短短几十年,毋论那些无法预测的意外,你不如甩开烦恼,迈开步伐吧。
-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 下一篇:军训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