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2]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结合诗句分析在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5分)
(2)请你谈谈对这首诗中“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5分)
3、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参考答案】
(1)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
(3)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第三联: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
二: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BD )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
陈迹。
B.第二联写的是眼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飞鸟来去出没在山色之中,诗人隐约听见夹溪居住的百姓的歌
声和哭声。
C.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
了惆怅之感。
D.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
的心境。
E.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三:
1.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诗人描绘了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写出了绿水之畔人歌人哭以及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2分)视觉与听觉、动景和静景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1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3分)作者感慨自然亘古如斯,而六朝人物早已化为尘土;又由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3分)
【注释】
⑴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⑵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⑶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吴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⑷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
宣州,即现在的安徽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著名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宣城的名胜之一。唐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的杜牧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字子言,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这是他第一次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大和七年(833),杜牧又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字思黯,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在扬州过了几年放浪形骸的生活。开成二年(837),他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后成为宰相)幕,为团练判官。这是他第二次到宣州。
开成三年(838),36岁的杜牧故地重游,他在开元寺的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只见两岸民居错落,四围景色苍茫,诗人不禁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的遗迹已渺不可寻,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从未变化。飞鸟来去,在苍翠的山色之中出没;人歌人哭,和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夕阳掩映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再也无缘见到范蠡了!惆怅远望五湖,只见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诗首联对比写景,渲染气氛:“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建都南京的朝代;“空”,即是天,也隐含“无”的意味。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若此句只写“草连空”的景象而无“六朝文物”,则显空洞;以“六朝文物”开头后接“草连空”景象为证,语气强硬、更有兴衰之感。接着,诗人以“天淡云闲”的悠然、永恒对比“六朝文物”的兴衰刹那、短暂。古今联想、对比,人世变易的感慨油然而生,为全诗渲染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意味。
颔联紧承上句,写景用典:“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群居的人们生老蕃息于此。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写鸟写人,鸟飞不出山色、人逃不出水声,山水如一个巨大的牢笼把鸟、人锁住了,而现在这晚唐恐又是另一个“六朝”,走不出一只无形的手。写得深刻、看得透彻!一“色”一“声”,写出了朦胧之美。而“人歌人哭水声中”句融眼前景象、典故、言外意为一炉,以一歌一哭写人的一生,虽用典却不隔,写尽了历史的轮回、时代的更替,堪称“神来之笔”也!
颈联继续写景,融合特殊景象: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深秋、落日、雨和笛风,从句外看来何等纤丽,骨子里的是凄凉:在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六朝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透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沉重感,精神是无奈的寂寞、痛苦的苍凉。痛苦到了极点了,只好转而说景了。此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代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赞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
尾联抒怀,融情于景:“无因”,没有机缘;“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烟树”,云烟笼罩的树木;“五湖”,太湖及其相属的四个小湖。诗人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见范蠡”,即诗人实现自己抱负的愿望,既感到失望悲观又不愿轻易放弃;“参差烟树”,写得既真切又朦胧,“参差”是真切的、“烟树”是朦胧的。整句诗像全笼在烟里雾里,亦真亦幻。诗人仿佛已经感觉到了晚唐王朝的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但又希望自己能像范蠡那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是何等苍凉又让人深深感动的抱负啊!
全诗八句无一不是景,无一不是情;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景。明是风景,实是一层套一层的感慨:首联以大笔“六朝文物”起,配以小景“草连空”为佐证,接着以“天淡云闲”对比,又借“今古同”承上启下。于是颔联尽写人生(此人生非个人之人生)无奈之状,无限悲凉之际转而说景,最后落于遥想范蠡上。诗人将“六朝文物”、“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风”、“参差烟树”,真实的、虚构的、幻想的、古典的披着“眼前景”的模样一一入诗,但并未按由近及远的一般顺序去写,而是根据诗人的言外意安排。“山色”“水声”“参差烟树”以及“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昏暗色,都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梦幻感,这一切都暗示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层朦胧是美丽的,也是不安的。
杜牧的七言律诗,在其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吴乔《围炉诗话》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其七言律亦极有佳致。”这就明确地指出其七律的成就仅次于绝句。这首诗语言清丽,主题沉重;情景交融,气魄壮伟,沉雄劲健而不失于木质枯直,有韵致而不流于柔弱无力。明朗、健爽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拗峭”(杨慎《后村诗话》)的特色,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从而更增强了雄浑豪宕的意境。所以,清代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在《一瓢诗话》中说:“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而已哉。”
- 上一篇:李建勋《游栖霞寺》阅读答案
- 下一篇:《寓居吴兴》阅读答案
课后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
课后答案王安石《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阅读答案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mid……
笔记心得各级干部学习执法为民心得体会
“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
笔记心得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
协议书济南市某美容院转让协议第2篇
__________美容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劳动法规和________市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本美容院经营的具体所需今制订此劳动合同书。 双……
剧本劳模宣传短剧剧本《阿咪也想当劳模》
1、机械厂门卫处,日,外。 清早,机械厂班长李玉伟开着别克赛欧小汽车驶进厂区,门卫室内的保安一边按开电动门,一边朝李玉伟摆手。 李玉伟:(摇下车窗,笑着打招呼)小秦,早。 保安小秦:(笑着)……
教程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一):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
课件“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