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精神食粮,它可以化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精神动力。“悦读改变人生,阅读助我成长。”本版今起开设《悦读改变人生》栏目,分享读书的乐趣和感悟。 最早晓得金庸是在“文革”的时候,当时我住在医院生孩子,疼得死去活来。老公来,我没劲搭理他,只是直瞪瞪地盯着他,说不出是怨还是恨。老公讨好我说:“给你讲个故事。”见我不搭腔,就径自说开去,他讲的是金庸的《碧血剑》,袁承志、温青青、何铁手,还有九妹的故事。因是港书,不敢公开讲,他只好凑在我耳边,只让我一人听见。故事一开始就十分抓人,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护士来驱赶探视者,我们还浑然不知。小护士嘴一撇,说:“女人额头上刻着个‘忘’字,刚才还恨得咬牙切齿,马上又好得头挨头分不开了。”说得人脸上发烧,我们只好就此打住。 出院后,只要孩子不哭不闹,我就将其放在一边,只顾听老公长篇评话一段段讲下去。毕竟没有原书在手,越到后来老公越记不清,也就讲得越糊涂,越简单。假期一结束,老公要出差,故事便胡乱收场,很有些不过瘾。 后来,有一阵我参加了查禁非法出版物的工作,防别人中毒,却不怕自家人中毒,查来的偷印的“金庸”,我就悄悄拿回家,一家人轮着读。 有一次,陈伯伯从上海来,我和妈妈去宾馆看他,老人家很关心我的学习,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 我很不好意思地说:“在读金庸。”老人家一听就来了精神,说:“他们要查禁,我倒要看看毒在哪里?就叫他们把查来的送几本给我看看。”两代人不禁笑起来,一下子有了共同话题:金庸写武是为写侠服务的,侠者正义也,金庸的书没有一本不是以正义战胜邪恶结束的,何毒之有? 后来金庸的书解禁,“三联”出版了《金庸作品集》,我在第一时间买了一套,36本,列在书橱里,很气派的。 有一次,办公室里有年轻人感叹:中国人的想象力就是不如外国人,没人能写出哈里·波特那样的小说。我立马反驳:“金庸丝毫不比罗琳逊色,那想象之丰富,场景之恢宏,构思之奇巧,文字之讲究,何人能及?” 每逢公务繁忙或家事烦琐,心情不佳时,一本金庸的小说就是缓解剂。 曾有位作家朋友同时遭遇离婚和官司,欲死不活。我不大会劝解别人,就借了套《鹿鼎记》给她,说:“何以解忧?唯有金庸。”一年后她来还书,说认同我的观点。
- 上一篇:一命呜呼 (卡证单据用语)
- 下一篇:厨房里的女人最美_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