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时期,佛教在日本十分盛行,圣德太子本人虔信佛教,并积极推动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四天王寺是日本佛家最早的寺院,它的建立者就是圣德太子。
由于四天王寺系圣德太子所创建,遂成为太子信仰的中心地。中世以降,贵族、庶民的诸多信仰亦多集中于此。寺宝颇多,其中,纸本着色扇面法华经册子及丙子椒林剑、七星剑(二剑相传为圣德太子所佩带之剑)等,均已列为日本国宝。
四天王寺是日本最早受政府行政管辖的寺庙,因它是由日本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英雄圣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公元)所建造的寺庙而出名。圣德太子在16岁时就获得了成功,并为佛教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佛教的传入
在日本古代,难波津(大阪港)作为大和政权对外交流的窗口,曾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到日本以后,在大和朝廷内部围绕着是否接受这一外来文化的问题发生了唇枪舌剑的斗争,甚至发展到在以苏我马子为首的“崇佛派”与以物部守屋为首的“排佛派”之间发生宗教冲突。彼此刀戈相见时,圣德太子作为佛教的积极倡导者,义无反顾地身先士卒,并以盐肤木雕刻四天王像,祈祷佛尊保佑大获全胜。他许愿,凯旋归来时将建造寺宇,供奉四天王。
寺庙的建造
圣德太子果然不食其言,于593年建造了四天王寺。当时,金堂被称为四天王寺敬田院,外设旨在扶贫济困的悲田院 、调制药品的施药院 、治病救人的疗病院等三院,以此弘扬佛法,同时进行社会公益事业。
据《日本书纪》推古天皇元年条记载:“始造四天王寺于难波荒陵”。当时,大阪湾的水位比高,上町台地以西是滔滔的大海。大阪湾自古以来是大和政权的海上门户,从这里经由濑户内海可以通往中国大陆。因此,圣德太子在此建造四天王寺,并不单单是出于宗教上的理由,根据当时的亚洲局势及他本人的施政方针,不难排除一种外交手段的可能。
放眼世界的韬略
圣德太子曾分别师从百济的觉哿、高句丽的慧慈学习儒学和佛教。受他们的影响,圣德太子具备放眼世界的韬略。当时的所谓国际形势,指朝鲜半岛的高句丽 、百济 、新罗三国及大国隋朝与日本的多边关系。圣德太子极力主张独立自主,曾遣使隋朝并致书隋炀帝,曰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乎?”。被称为四天王寺方式的伽蓝布局,从南大门依次排列中门、塔 、金堂 、讲堂 、钟楼、经藏等建筑 (这与中国洛阳永宁寺的布局相同)。从大阪湾举目远眺,四天王寺气势宏伟,全然不失一国风度。608年,当隋使裴世清随小野妹子来到日本时,想必也为之瞠目结舌,感慨万分。
文化里程碑
四天王寺的建立堪称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里程碑。四天王寺的建立,意味着保守的物部氏以失败告终。从此,日本便开始广泛接受大陆的先进文明,为日本古代向中央集权制国家过渡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622年,圣德太子死去,遗留的家族也于643年被苏我入鹿满门抄斩。四天王寺失去圣德太子家族的庇护以后,为了延续香火,逐渐与净土教结合,作为庶民信仰的圣地东山再起。这从四天王寺大众化的舞乐中也可窥豹一斑。
所谓净土思想,指只要心中念诵阿弥陀佛,来世就能进入极乐净土的观念。在日本,源信(942~1017)曾撰写《往生要集》,主张“末法时代”的极乐往生思想。日本佛教界认为,佛尊圆寂后的佛法流传分为三个阶段,而“末法”属最后一个阶段。根据最澄等主张,将从1052年进入“末法期”,表现为佛法衰退 、世事浑沌。这种思想对包括宗教界的日本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净土思想中,视西方为极乐世界。而四天王寺的西侧恰好濒临大海,因此,到这里就能叩拜西天落日及西方极乐净土。于是,四天王寺门庭若市,成为僧俗心中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