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理论中有一个很经典的4P原则,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营销(Promotion)、通路与渠道(Place)。巧妙运用营销经典4p原则sell yourself,或许能助你找到心仪的工作。
当代年轻人什么换得最快?不是对象,而是工作。
海投后收到的答复:
要么果断拒绝——对不起,您和我们所需求的职位不匹配。
要么已读不回——查看了简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算侥幸能够“奔现”,能够幸福牵手心仪工作的可能性,也只有十之一二。
如何才能把握住机会,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呢?
答案是学会“推销”com/so/自己.html' target='_blank'>自己。
营销理论中有一个很经典的4P原则,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营销(Promotion)、通路与渠道(Place)。
巧妙运用营销经典4p原则sell yourself,或许能助你找到心仪的工作。
一、改变思维认知,提升自我能力
产品:改变思维认知,提升自我能力
当你打算sell yourself时,可以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来打磨,此时HR就成为你的目标客户,明确目标用户的需求,并且想办法匹配需求。
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可以试着改变思维认知,走出舒适圈。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路径依赖,是指如果人做了某种选择,惯性会令你不自觉地重复这种行为,最终形成定势,很难改变。
其实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就是我们的舒适圈。
这时,我们可以试着不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打转,而剖析自我,提升能力。
朋友的经历:一个资深的传统媒体的老编辑,在传统媒体渐渐衰落后,想要跳槽到新媒体公司。
投简历时,他感觉很有自信:自己本来就是多年靠文字吃饭的,写文章、策划新闻早就是自己驾轻就熟的事情了,这份新工作简直对口极了。
可面试后才知道,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传统媒体的人写的文章,和新媒体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就好像硬是拉着新闻主播主持康熙来了。
这时所谓的“经验”就是故步自封、吃老本,拧巴极了。
后来他不再急着面试,而是在家研究了很多大号写的文章,慢慢找到了新媒体的语言风格,再融合自己原来传统媒体训练出来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思维优势, 写出了多篇有趣又有深度的文章,凭此拿到了好几个offer。
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改变就是——不管能不能赚到钱,先做事。
什么意思呢?许多人有一种思维:没有明确可见收益的事情不做。
比如自己擅长写作,宁愿接1000块1月的代运营,也不去尝试做自己的新媒体。
只因同样付出了脑力劳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一个是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另一个恐怕在短时间内都无法获得收益。
然而从鲁迅到咪蒙、从南派三叔到乔治马丁,没有谁是抱着“每千字一定要赚1000块,否则我就不写了“的心态。
成功者们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在这过程中收获经验值,了解如何规避途中的坑坑坎坎,才有最终的成就。
不着眼于蝇头小利,试着回归价值投资,重视长期回报。
二、善于提高自己的身价,并努力达成匹配
价格:善于提高自己的身价。
许多人求职时都不知道该如何跟HR谈论薪酬。
有的人想当然地给自己定价,认为跳槽就应该是上家公司薪酬上浮20%。
有的人或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拿着专员的工资,干着主管的活,结果不尽人意。
其实,很多职场人都是被动地接受HR开出的薪资,为了谋求一份工作,完全放弃薪酬自主。
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
- 首先,明确自己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并努力达成匹配。
- 其次,了解同类型公司或者岗位的市场薪酬范围,了解该岗位的稀缺度和紧急程度。
- 最后,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提升和行业知名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价。
薪酬不应该是一场“被动挨打”,要勇敢争取自己的“标价”。
三、打造个人品牌,让HR成为你的客户
营销:试着打造个人品牌
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除了自身实力过硬,适度的自我包装也是需要的。
你的朋友圈、微博、LinkedIn等社交媒体都是绝佳战场:面试时可以尝试着加一下面试官的微信,平时朋友圈不要仅仅秀晒炫,多发一些职业相关的内容。
比如擅长电影,可以发一些影评;擅长设计,可以多发一些自己的作品和成功案例,我身边很多朋友就是在朋友圈发的稿子,而被客户爸爸看中的呢。
商业思想领袖朱迪·罗宾奈特曾说过“在错误的舞台上采取行动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只困在屋子里着手眼前的事情,恐怕只是闭门造车。比如:可以试着参加一些行业高端线下论坛,一般这种论坛都会有一些提问环节,把握住机会,提一些有见解、有深度的问题,把握每一个能与大牛面对面交谈的机会。
你也可以在专业论坛上,撰写一些行业相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或者分析过往成功案例,以此树立起自身专业的形象。
既然是专业论坛,对自身技能点有要求的管理者们,甚至聪明的HR们,都会默默关注着。
这样下次HR们需要招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让潜在的同行业公司的HR成为你的“客户”,是永远通用的资源。
四、招聘者会出没的范围,都是工作的潜在机会
渠道:只要招聘者会出没的范围,都是工作的潜在机会。
搞一搞熟人社交,职场亦人际场,江湖再见切忌人走茶凉。
你的前同事、客户和同行,都是潜在的资源,占招聘比例相当大份额的内推,往往靠的是他们!
不一定经常聚个餐,但最起码不要把关系搞僵。
美国乔吉拉德的250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
如果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
除了熟人,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即使是让你感到“社交恐惧”的陌生人也应该试着去建立联系。
Career Horizons公司总裁马特·扬奎斯特(Matt Youngquist)曾表示:“至少有70%-80%的工作岗位,企业并没有放在招聘网站中,而是靠内推和networking来获取。”
而这些“陌生”人脉都很有可能成为你求职过程中那70%-80%招聘网站外职位的发布者。
我的朋友Ling是个海归,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后因工作签证抽签没有抽到最终选择回国。回国后她发现,因短暂的一年工作经验在社招大军中并不占优势而求职处处碰壁。
眼看着春招即将结束,依然没有任何工作offer,Ling决定试着参加一些海归就业论坛,线下聚会拓宽人脉。
尴尬症严重的她逼着自己和陌生人沟通,几次活动下来她发现认识了不少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海归,大家在知道Ling情况后都表示会帮她留意工作机会。
半个月后,Ling新认识的朋友June 发朋友圈说所在大厂急招一职,欢迎大家自荐,在和June沟通后她发现空缺职位和自己的匹配度很高,在June的引荐下Ling拿到面试机会。
面试阶段也因为有June的耐心指导使她少走很多弯路,最后成功入职。
可以见得,潜在人脉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当然也人脉不仅仅只是用于推销自己, 在交往时也试着促进他人的成功。
当有人需要你的某些帮忙时,如果只是举手之劳,不妨成人之美;如果有人咨询,大方地讲出你的经验,不要嫌麻烦,当你们有了良好的链接,就会有更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和葛优在天下无贼中所说的恰相反,二十一世纪最不缺的是什么,是人才。
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想要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对自我的营销包装必不可少。
你自己不吆喝,啥都默默藏在心底,自以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最后却被埋在石碓里。
但不得不提醒一下,自我营销不是盲目给自己刷好评,前提是你要足够有实力,否则只会变成自我打脸,前车之鉴就是已经凉凉的翟天临学霸。
最后,金九银十招聘季来袭,希望你已经学会如何更好的“推销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
作者:奥斯特窝头斯基,公众号: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5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互联网公司没有中年人
- 那些被骗去柬埔寨的程序员有多惨?
- 微信「整理」朋友圈
- 微信「整理」朋友圈
- 从公众号、个人号到微信群的导粉经验分享
- 揭秘暴利的微信公众号派单项目
- 搜狐20年兴衰史:成也张朝阳,败也张朝阳
- 赚钱微商的营销推广思维的几大特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杂烩网 » 为了找好工作,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自我炒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