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弹指一挥间。舞阳农民画从萌生到今日的繁荣,74岁的王文浩是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者。而今,的霜染白了他的双鬓,灌溉着他的梦想———让舞阳农民画这一民间术奇葩开得更美、更艳!1958年,正在上中学的王文浩就被抽调出来,到街头画壁画,从此与艺术结缘,至今已整整58年。当时,舞阳县是河南中部领先的“壁画县”,街头巷尾,村头路口,随处可见歌颂“大跃进”的宣传壁画,萌生了农民画这一新的艺术形态。随着“大跃进”的沉寂,壁画热降温后,舞阳县文化馆组织壁画作者把以墙壁为载体的绘画转移到纸上来,创作主题转向表现现实生活,从而把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美术创作活动延续下来。由于作者大多是农民,又以表现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就有了农民画这一称谓。
1980年,王文浩调入舞阳县文化馆,1987年,王文浩担任舞阳文化馆馆长,2002年退休。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以文化馆为阵地,通过举办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美术人才,有200余名学员在他的指导下考入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不少人现已成为专业画家;同时,通过培养人才、发展队伍,繁荣创作到开展理论研究,造就了一批农民画画家,舞阳农民画多次入选全国展览,获奖或选送出国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家收藏或选入大型画册,鉴于舞阳农民画创作取得的显著成就,舞阳县于1988年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退休后,王文浩继续为舞阳农民画的发展尽心竭力,把全部精力投入舞阳农民画的人才培养、创作辅导和理论研究之中,为舞阳农民画的繁荣和发展无私奉献。2007年,他撰写的《继承·创新·超越》一文,率先提出农民画第三次升华的论点,指出了舞阳农民画今后的发展方向,荣获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秀洲论坛”一等奖。他编写的《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十三讲》,主要论述了从农民画到现代民间绘画的演进,农民画与民间美术传统,农民画的现代性,农民画的文化属性,农民画创作的构思、构图、艺术思维方式与造型方法、色彩、艺术表现技巧及方向与道路、艺术家的修养等,既是舞阳农民画创作的辅导教材,也是他从事农民画创作辅导50多年来的理论结晶。2008年,他发起成立农民画画友会,每个月都组织舞阳农民画画家开展学习、研究、交流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2013年,他发起成立了舞阳农民画创作研究会,加强农民画理论研究。为了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2011年,在国庆节、重阳节期间,他自费发起并举办以“弘扬中华孝道”为主题的书画展,展出书画新作65件,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调动农民画画家的创作积极性,他个人出资4000多元为骨干作者每人买一个画架,他个人出资8000元购买颜料画布画框,供农民画画家使用。
王文浩认为,舞阳农民画应以继承民间艺术传统、融汇现代艺术观念、表现现实生活为支点,使舞阳农民画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浓郁的现代艺术气息、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湛的表现技巧。他创作的农民画《摇篮》,画的是一个母亲挎着篮子背着熟睡的孩子往家赶,母亲的背是孩子温暖的“摇篮”,造型夸张稚拙,构图丰满充实,色彩明快艳丽,意趣质朴纯良,用简单的色块把主题表达得充分透彻。这幅画入选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并在《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上刊发。他一贯倡导农民画要画自己熟悉的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细微变化,使画作成为时代进步的缩影。他的农民画《金海》画的是麦收场景,只见 收割机在麦地里驶过,金色的麦子水一般不断涌出,农民们悠闲地喝饮料、接手机,反映出了农村生产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些年,王文浩在从事山水画创作,创作出了大量山水画作品。他的画中常见巨峰巍然耸矗,云雾弥漫升腾,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洋溢着浩气淋漓的时代精神。他在一幅山水画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诗:“巍巍太行山,雄踞广宇间。下以载万物,上乃擎九天。磅礴美雄气,千古尚凛然。炳炳中华魂,灿灿耀人寰。”他借助题诗进一步表述他想表达的意境和精神。
谈到绘画创作经验时,王文浩概括为:“师法造化,乃寄情也;承袭传统,当为根也;引西汇中,可为用也;兼收并蓄,以求新也。”就是说要深入生活,状物寄情;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吸纳一切外来的文明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从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主观情感,不断地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创新。
艺术创作的乐趣,就在于它不是重复劳动而是不断地寻求新形式、新技巧,表现新的情感、新的思想内涵。他同时指出,一个艺术家如果回避对时代的关注,那么他的审美必将是薄弱的;一个艺术家如果漠视对同类命运的关怀,那么必将导致自我灵魂的枯竭;一个艺术家如果以功利为本,那么他的创作无异于娼妓行为,艺术创作要建立在良心和良知之上。
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只因热爱和责任,只为付出和奉献,王文浩用心编织出了闪亮的58年。这位老艺术家执著地在这条路上走着,他一定会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