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写电影史的文章信息不少,能开拓我的视野。我个观看的香港电影从70年代的李小龙开始,上溯不过到张彻与胡金铨。看了书才了解,香港电影历史从1904年余丰顺购买电影放映机和影片开设电影院始,距离法国卢米埃尔发明电影不过8年。这一年,也是中国电影的元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主角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他在电影里饰演黄忠。过了五年,1909年,梁少坡就摄制了第一部香港电影烧鸭《偷烧鸭》。可见香港电影是与世界是基本同步的。值得记住的还有,是在香港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演使女,她自己是导演黎伟民的夫。那时还是清末民初,女要在银幕上抛头露面,需要极大的勇气,严姗姗女士师范毕业,后来参加过广东北伐军女子炸弹队,其胆色可见一斑。
一直到1940年前,香港电影还是起步摸索阶段。其繁荣,要在抗战兴起,上海与大陆北方文化工作者大批南迁到香港才开始。40到60年代的著名导演是朱石麟,优秀作品有《珠江泪》、《此恨绵绵无绝期》、《满江红》。之后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风靡,代表作有《江山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他一直活跃到九十年代,拍摄了包括《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在内的100多部电影。这个时期,粤语片兴起,其中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是当时的奇迹,在整个50年代,黄飞鸿系列拍了62部之多;之后一直延续下去,至今超过了100部,看样子还会一直拍下去。古今中外,《黄飞鸿》系列绝对是摄制最悠久,拍摄数量最多的系列电影了。像007与星球大战,和黄飞鸿比起来,也只好高山仰止。
49年建国后,大陆易手,那些逃亡者一部往台湾,一部往欧美,一部入香港。香港成为大陆对资本主义贸易的最重要口岸,背靠大陆内地,以英国殖民地的身份面对西方,西风美雨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糅合,塑造了香港社会与香港电影。60年代到70年代,香港最著名的导演为张彻、胡金铨,最著名的类型是武侠片。张彻的电影《独臂刀》、《刺马》等以阴郁激愤的男主角和恐怖血腥的场面闻名,而胡金铨的《大醉侠》、《侠女》、《空山灵雨》则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优雅神秘的诗意。两者的电影语言,高速镜头与快速剪辑,画面构图的表现主义,都大量吸收了好莱坞与西方的现代技巧。70年代,李小龙作为功夫巨星崛起,他的武打以简洁有力与摆脱以往的戏曲性、评书味让耳目一新,从1971年到1973年逝世,他拍摄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虎争斗》等,成为一代传奇。
70年代,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三兄弟的喜剧片成为唯一能与武打片抗衡的片种。在飞速成为国家大都会的香港,忙碌生计的们以紧张的武打与轻松搞笑的喜剧消磨时光,放松心情。而1977年洪金宝以《三德和尚与舂米六》首创 功夫喜剧,袁和平、成龙、元奎等将其大力发扬,成为香港电影独一无二的一个类型。成龙以他特有的融合杂技式样的武打以讨喜的功夫小子形象深入心。
到了七十年代末,香港电影进入成熟期。邵氏、嘉禾等大厂实力雄厚,拥有自己的片厂与自己捧出的明星,独立电影制片机构也风起云涌,香港电影产量每年过百,成为世界主要电影生产方之一。功夫喜剧、小市民喜剧、社会奇案电影、黑帮电影成为主流的类型被大量炮制出来。
当时最具意义的是“新浪潮电影的兴起”。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社会思想的活跃,观众不再满足“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与对电影的热诚,有着年青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追求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他们很快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色彩的新潮电影,如《蝶变》、《疯劫》、《指点兵兵》、《投奔怒海》、《似水流年》、《父子情》、《半边》等。这些片子具有高度的个性。如“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不难看出,这里面透露出当时在全世界兴起的电影“作者论”美学。
香港的高度商业化的环境,使得这批新锐不能如法国、美国、日本一般,敢于做大胆的边缘的艺术实验。他们只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这也是以后年轻的有野心的香港年轻导演的做法:把个性与商业、新技术新观念与主流电影尽可能地结合。比如“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的惊竦气氛;而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凶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讲究运用自然光源。”
虽然这些电影叫好不叫座,没有机构和资金支持的年轻导演们难以为继,不到三年就迅速被主流收编,但这批导演给香港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新鲜的手法、技术与题材,大大拓展了香港电影的思路与视野。这批陆续成为70年代之后香港电影的主力,强有力地塑造了如今香港电影的面目。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粉丝引流变现池:如何借力大学生群体引流?
- 《当怪物来敲门》:被讨厌的勇气
- 提前布局关键词精准引流案例分享
- 立秋几味乡思
- 拒绝创业:失败是常态 有人焦虑到自杀
- 我是一个坏小孩
- 抖音本地美食号月入十万赚钱攻略
- 致前女友:听闻你过得不错,我心甚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杂烩网 » 漫谈香港电影之一–一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