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表述上是非常不同的,西方哲学往往以一些费解的文字表达,而东方的哲学不仅于此,有时更是生活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是东方禅学和茶道的代表人物,他将哲学融入茶道之中,而他的茶道又具体到茶室的设置和茶具的使用等等。比起哲学家,他更像一个行为艺术家。 1522年,千利休降生在富庶的港口城市,堺市,靠近现在的大阪。他的父亲,田中与兵卫,是一位货栈主,经营渔业,希望他的儿子能够跟他一样经商。但是利休厌恶商人式的生活,转而寻求智慧与自我认知。他逐渐对禅宗佛教着迷,拜一些大家为师,带着寥寥无几的身外之物,过上了漫游乡间的生活。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缅怀他,因其为革新与推崇“茶道”这种日本饮茶仪式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公元九世纪以来,日本人就开始饮茶,这一行为是从中国的商人与僧侣中流传过来的。茶汤被认为是健康的,同时平静身心,直达心灵。但是,是利休将饮茶道置于一个更为严格缜密,意义深远的哲学基础之上。多亏了他身体力行又殚精竭虑的努力,在他参与设计的独具特色的茶室中以一种仪式化而有深度的方式饮茶,成为了禅宗佛教行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如诗歌或者打坐在禅宗佛学中的地位一样。 在他的时代,日本形象意识觉醒,拜金之风盛行。利休提出另一套价值观,他称之为“侘寂”—这是一个复合词,是“侘”与“寂”的结合,前者也可称之为朴素,后者是指残缺之美。在建筑、室内设计、哲学与文学多个领域,利休唤醒了日本人民,使他们爱上简朴和本真,自然与谦逊。 他特别关注的领域是茶道,利休认为,这是一种宣扬“侘寂”理念的最具潜力的方式。他对茶道仪式做出了许多改革与完善。首先,他从改革举行茶道仪式的茶室开始。之前,茶室在富人阶层十分流行,他们在显眼的公共场所建造极其精美的茶室,作为招待世俗聚会的场所,炫耀自己的地位。而利休认为茶室应该缩减为一个方圆两米之地,这样就能隐匿于花园之中,茶室的门应该故意设计得小一些,这样所有进茶室的人,即便地位显赫,也需要弓腰,自觉与他人平等。这个想法是为了将茶室与外界隔离开来。通往茶室,需要绕过树木山石,这使得我们漫步其中,将人们与日常的王国隔绝。 操作得宜的话,茶道可以弘扬利休称之为“wa”亦称“和”的理念,它体现为饮茶人重新寻回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在花园的小屋内,呼吸着尚未漆过的木板、苔藓与茶叶散发出来的气息,他们可以感受风的轻柔,听见窗外的鸟鸣——体验一种空无一人的静寂。接下来就是“kei”或者说“敬”,与他人共同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彼此交谈,忘掉世俗的压力与诡计。一次成功的仪式完后,宾客会有一种“jaku”也就是“寂”的感觉,这是利休温和沉静的哲学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利休对茶道的革新涉及到所用的器皿领域。他坚持认为,今后,茶道不应该使用昂贵的或传统意义上的精美茶杯、茶壶。千利休喜欢磨损的竹制茶具,在他的时代逐渐流行开来。因为在禅宗佛学中,万物都不能永久,存在瑕疵,无法达到完美境界。带有时间印记与无心符号的物品能传递利休独特的智慧,将其宣扬给宾客。 利休的成就之一就是给在西方可谓最日常最没有特色的一项活动赋予了一种类似于天主教弥撒那样既庄严又富有深度的意蕴。茶道的每一个步骤,从耐心将水煮沸开始,到适量放入抹茶粉,无不与禅宗哲学里的谦卑理念、尊敬自然,与自然共鸣的需求和对万事万物转瞬即逝的理念紧密联系。 每天的生活要怎么过?答案有无数种。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我们可以让生命中每一天的行为习惯有所进步,变得有意义、有益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参与茶道仪式,而在于我们应通过某些设备和诉诸美感的仪式,将每日的精神生活有形化。 利休提醒我们,生活的伟大哲理与日常用品之间是潜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例如一些饮品、杯具、器具和气味。它们并没有与那些重大理念隔绝开来,而是让那些重大理念变得更有生气。哲学的任务不只在于构思理念,还在于创造出我们从心底认同并坚持的一套行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