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亲历者感触都多。市场越来越活,物质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一种感觉,人人体会深刻,那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 想起过年,人们往往都爱回忆,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快乐,那可真多!杀鸡,炖肉,吃大米白面,穿新衣,吃好饭,还能不干活,玩上一天,也不挨大人说,想来神仙也不过这么过。可细想想,这甜里的酸,也许更多。 对小孩子来说,什么样的日子,都有快乐,一根木棍,几块布缝个口袋,都能让他们玩的浑然忘我,至于那些个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有没有,多不多,可不是他们考虑的,所以,他们还不知,发愁是什么。 过年,对大人们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愁了。父母明白,年,之所以让孩子们望眼欲穿,是因为他们想在穿了一冬的黑棉袄上,套上一件新衣服,把那个破洞遮住,让自己在伙伴面前显得体面,活的尊严。想让天天盛地瓜玉米的饭碗,换上一顿白花花的大米饭,还有块肉在里面,让人垂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只有这一天,这个愿望才可能实现,哪能不盼?孩子们平时就很寒酸,过年了,总得有所改变,所以,大人们不论如何发愁,也会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心愿。可家里一贫如洗,大人们能将就,孩子们的梦如何圆?我亲眼看见,儿时的一个伙伴,他们住的是土改分的草房,只有一间半,他们自留地的玉米,还没到秋天,就掰来在碾子上轧成饼团,新粮食还没下来,旧粮早已吃完,这位母亲,为了过年,向别人借了五块钱。五块钱,一家五口过了一个年。这样的人家,在农村,很是普遍,农民一年到头,在土地上打拚,可年底分红,孩子多的,劳力少的,不但分不到一分钱,还得从家拿钱往队上添。 上辈人如此难,上上辈就更不用说,听奶奶说,父亲小时候,看到别人家杀猪,也跑去,要奶奶割点肉,可爷爷过逝欠下一大笔债还没还,哪有钱过年,过年这一天,只是小米饭,白菜粉条,可刚端起饭碗,就听见敲门声,那是来要帐的。听说旧时候,要帐都在过年这一天,难怪杨白老大年三十躲出去,过年,就是过关,穷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农民们祖祖辈辈拴在土地上,没日没夜地干,可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会说,‘吃了吗’?吃饱,穿暖,成了多少辈人的追求,成了全中国人的梦想。而这个梦,何时才能实现,没人能知道。建国三十年,人们的生活并没多大改变,低下的生产力,劳动效率,让人民的生活仍然举步维艰。温饱仍是人们的期盼。 谁会想到,一九七九年的一个天,一个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从此,华夏大地,沧海变桑田。经济繁荣,工业发展,乡镇企业如后春笋,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农村打破了大锅饭,多年的探索实践,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实现了祖祖辈辈人的心愿。 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人到孩子,年,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过年与不过年,从物质的角度看,根本就没什么区别,要说变化的,就是过年,让一家人团圆。接近了人们的情感。过年,增近了亲情,加深了友情,甜蜜了。 个人以为,只有丰衣足食,太平盛世,才会让年味变淡,因为人们不会为吃穿愁眉不展,这淡淡的年味,正说明了,我们生活在幸福中,历史上有文景之治,有大唐贞观,有康乾盛世,而我们的新中国,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战乱,饥饿,十年浩劫,走过的路曲曲折折,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到今天,如果写进历史,谁说现在不是和平安泰,盛世再来? 淡淡的年味,浓浓的幸福。珍惜,知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