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死因
阅读精选(1):
冯玉祥离奇死因之谜:是谁让冯玉祥葬身火海?
冯玉祥死因之谜
1948年9月5日,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八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该船已被带至傲德萨。调查仍在进行中。”这篇报道还说,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已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愿意,尸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这篇快讯引起了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奥克佳布里·巴尔-比留科夫的好奇。要明白,在1948年秋,冯玉祥身死“胜利号”,这一事件在西方轰动一时,欧美媒体纷纷报道,但苏联报纸对这一“不幸事件”却讳莫如深。
当时巴尔即将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他想方设法打探状况,但除得知已成立一个高级调查委员会外,什么也没有打听出来。几个月后,巴尔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被授予了海军准尉军衔,并再度被派回黑海舰队。虽然他听说关于“胜利”号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怎样进行的却几乎无人知晓。巴尔之后还打听到,调查在保密状态下持续了几个月,斯大林曾亲自过问进展状况。1949年初,苏联法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秘密审判。“胜利”号上的相关人员被判有罪,之后也没有得到减刑。[由整理]
在1948年秋前往苏联,这对冯玉祥来说绝非偶然。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他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如果不是在归国途中遭遇不幸,他也许会在新中国政府中担任要职。作为未来新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意外辞世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猜测。
由于极想解开冯将军身死之谜,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地研究查证,寻找与当年事故有关的细节,试图揭示“胜利”号火灾的真相。
“胜利”号
二战结束后,苏军打捞起一些半沉的德国旧船,在德国造船厂进行了维修,然后将其充实到了苏联商业船队。在这些船只中,有一艘1928年造的班轮“伊贝利亚”号。该船满载排水量为14039吨,全长153米,宽18。6米,高18米,舷高9米,吃水7。49米,航速15。5节(28。7公里/小时)。苏联船队接手后,为它起了个骄傲的名字,叫“胜利”号。在那个年代,它算得上是一艘相当大型的客货两用船,能够搭载旅客340人,并可同时装载4000吨货物。
经过改造,“胜利”号的载客量到达了600人。分布于四层甲板的客舱档次各不相同,既有宽敞明亮的高级包间,也有下层甲板狭窄拥挤的小舱。为向乘客带给配套服务,船上设有一个音乐沙龙、数个餐厅、几间宽敞的休息室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在船头和船尾还有六个货舱,能够存放乘客携带的物品和商业货物。这艘船的救生设备不错,约有十条大舢板和超多救生圈。但船上消防设施明显不足,轮机舱内的消防泵只能在局部使用,无力扑灭大火,或扑救船桥及别处的火灾。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船上的办公场所和走廊到处都摆满了灭火器。
1948年春,“胜利”号被划归黑海航运局,开始往返于傲德萨和纽约之间,沿途搭载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回苏联的旅客和货物。“胜利”号船上乘务人员共计199人,船长帕霍洛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从小在海边长大。他的防火助理叫纳博金,理解过专门的防火培训。船上其他指挥人员也都经验丰富,完全能胜任本职工作。
归途
I948年6月至7月,“胜利”号迎来了航海学校的50名见习生。他们随船顺利穿越大洋之后,7月31日又从纽约启航,随“胜利”号踏上了回到傲德萨的航程。在驶离纽约港时,船上只接纳了323位乘客,277吨货物。除少量散客外,船上乘客以苏联外交部和对外贸易部工作人员及家属为主。冯玉祥与家人也上了船,他们准备转道苏联前往中国。
在海上航行数天以后,船长接到了黑海航运局的电报,命“胜利”号顺路去埃及亚历山大港,接收从埃及遣回到国的亚美尼亚人,把他们送回格鲁吉亚海港巴统。8月22日,轮船离开亚历山大港,向巴统驶去。船长随即向局里报告说,他接纳了2020名遣返人员、6名苏联驻埃及使节及其家属,同时又装上了1500吨货。在八月最后的几天,“胜利”号最后靠上了巴统的码头。
8月31日,“胜利”号折返向西,驶向通往傲德萨。因超多亚美尼亚人离船,船上的旅客此刻只剩下310人。9月1日中午一点,位于傲德萨的黑海航运局电台接到船上发来的航行报告,说“胜利”号已经驶过新罗西斯克,9月2日凌晨两点即可抵达傲德萨港。此后,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就中断了,但起初并没有人对此产生警觉。
直到9月2日早晨,黑海航运局才开始探究无线电静默的原因,并请求出海轮船和沿途港口留意该船行踪,但没有人与“胜利”号取得过联系,也没有听见过“SOS”信号。航运局感觉事情不妙,连忙向黑海舰队求援,几架海军航空兵飞机随之被派到海上。当天晚上九点钟,一位飞行员在空中报告说,在雅尔塔东南70海里处,发现了已被烧焦的“胜利”号,轮船周围还有五条载满人的舢板。接到通报后,救援队立即从费奥多西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地出发,火速奔向出事船只。
在海上航行数天以后,船长接到了黑海航运局的电报,命“胜利”号顺路去埃及亚历山大港,接收从埃及遣回到国的亚美尼亚人,把他们送回格鲁吉亚海港巴统。8月22日,轮船离开亚历山大港,向巴统驶去。船长随即向局里报告说,他接纳了2020名遣返人员、6名苏联驻埃及使节及其家属,同时又装上了1500吨货。在八月最后的几天,“胜利”号最后靠上了巴统的码头。
8月31日,“胜利”号折返向西,驶向通往傲德萨。因超多亚美尼亚人离船,船上的旅客此刻只剩下310人。9月1日中午一点,位于傲德萨的黑海航运局电台接到船上发来的航行报告,说“胜利”号已经驶过新罗西斯克,9月2日凌晨两点即可抵达傲德萨港。此后,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就中断了,但起初并没有人对此产生警觉。
直到9月2日早晨,黑海航运局才开始探究无线电静默的原因,并请求出海轮船和沿途港口留意该船行踪,但没有人与“胜利”号取得过联系,也没有听见过“SOS”信号。航运局感觉事情不妙,连忙向黑海舰队求援,几架海军航空兵飞机随之被派到海上。当天晚上九点钟,一位飞行员在空中报告说,在雅尔塔东南70海里处,发现了已被烧焦的“胜利”号,轮船周围还有五条载满人的舢板。接到通报后,救援队立即从费奥多西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地出发,火速奔向出事船只。
大火
“胜利”号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苏联官方之后的说法是:9月1日13时,“胜利”号班轮驶经新罗西斯克后,继续驶向傲德萨。当时的天气不错,可谓风和日丽。见船将驶向终点,代理放映员、无线电技师科瓦连科决定,将电影胶片收拾一下,以便靠岸后将影片送回文化基地。为此,他叫来了水手斯克利普尼科夫,请他在放映完毕后帮忙缠胶片。
电影胶片平时存放在船中部的一个小库房内,它的旁边是一些新近设立的三等客舱。电影胶片一部分装在铁盒子里,另一些准备倒片的胶片则敞开放在桌上。除了许多部电影胶片外,这坐库房里还存放了大约两千张留声机唱片。在用手摇装置倒胶片的过程中,因机械部件摩擦而迸出火花,进而引起胶片起火。火星又引燃了旁边放着的胶片,火焰几秒钟就充满了整个库房。
见身上的衣服也被点燃,斯克利普尼科夫赶忙跳出库房,返身关上了库房的门,并一边高喊救火,一边向走廊另一头跑去。此刻,库房内炽热的气流冲倒房门,灼热的火焰吞食着走廊的地毯和胶合板舱壁。强烈的气流裹挟着火势,沿走廊到达了软梯旁。火焰顺着软梯进入上一层甲板的前厅,从那里进入两个垂直的楼梯竖井,并以极大的吸力迅速升至最上层的船桥。几分钟内,火焰包围了轮船的中部,包括领航室、驾驶室、电台室、船长和领航员休息舱。随后,火焰开始四处扩散,旋风般蚕食沿路的住所,冲击救生艇甲板,并逼近货舱和轮机舱。
值班报务员韦杰涅耶夫被火焰包围后,从无线电室的舷窗跳出,没能来得及发出求援信号。船长得知此情形后,命令以备用电台发出SOS信号,但可惜它已在领航室被烧毁了。过了一段时间,船首的船铃才向全船发出火灾警报。接到火警以后,在轮机长兹沃罗波的带领下,轮机班人员在机器旁用水龙顽强堵截火势。在火势刚起时,就有部分船员开始抢救乘客,一些救生艇和舢板被放入水中。大多数妇女和儿童被放入了五条舢板,并把船划到了安全距离,男乘客则在船上帮忙灭火。
经过全力扑救,火势最后被控制住了。船虽能独自航行,但损伤却十分惨重。在轮船中部的上层建筑和驾驶桥楼,所有木质壁板完全被烧毁,金属壁板和构架则已扭曲变形。散步甲板上的所有餐厅、沙龙和其他舱室皆被烧毁,其他各层甲板的客舱、沙龙、餐厅、船务场所也遭到损坏。船头货舱被火花点燃,幸好灭火及时,火势才没有继续扩大,但大部分旅客携带的物品已难以挽回。轮机舱不透水隔墙发挥了作用,顽强地把火焰挡在了舱外,才使船头和船尾得以幸免。
除去物质损失之外,火灾造成了超多的人员伤亡,其中大多数都是在烈焰袭击客舱的最初几分钟倒下的。全船有40名乘客在火灾中丧生,两名乘务人员也被夺走性命:一位是水手斯克利普尼科夫,另一位是身着新潮尼龙服装的餐厅女服务员贡扬。在死难者中,有19名为妇女,15人为16岁以下的儿童。
9月3日,当救援人员靠近事故船时,船上的大火已基本扑灭。9月5日,“胜利”号驶入傲德萨港,获救乘客被转移到了“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号轮船上。
人为?
在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还提出,火灾也有人为破坏的可能。调查人员推测,在亚历山大港口有超多乘客上船,一些破坏分子可能乘机混入其中,从而蓄意引发了火灾。这个假设的依据是,这批遣回到国人员上船后,在船上不一样地方都发现了一种块状物体,像是某种矿石。它们在燃烧时能够放出蓝色火焰,并能到达很高的温度。苏联国家安全人员涅普里亚欣当时也在船上,他出于职业习惯拿了一块去琢磨,但他本人在火灾中丧生。也许是由于普里亚欣已死,调查机关并没有按人为破坏说继续追查下去。
司法部门经过反复研究,最终认定火灾的主因仍是电影胶片起火。因此,编外放映员科瓦连科、船长帕霍洛克、两名船长助理佩尔舒科夫和纳波金、电台台长韦杰涅耶夫、甚至岸上的黑海航运局电台台长特列季亚克和船队调度员涅费多夫都被收监。调查前后持续了大约5个月,黑海航运局海事检察长、著名船长格里戈尔也被请到法庭作证。1949年2月8日,苏联最高法院水运庭专程赶往傲德萨,开庭审理。庭长乌斯片斯基会同各检察员和律师,就火灾所造成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对“胜利”号船上领导人员提起了诉讼。
在当时那个年代,世界电影业普遍使用的是硝化纤维素胶片,它除了柔软、可塑、图像清晰之外,还有一个要命的缺陷——易燃。因为化学成分与火药十分接近,当把这种胶片加热到40度时,它就会像火药一样猛烈燃烧。当时的老放映员时常开玩笑说,太阳光一照都能把它点燃。鉴于这种状况,当年制定了极其严格的防火规范。因而法庭指出,火灾的起因是船上指挥人员和编外放映员的人为过失,是其粗暴违反防火安全规范的恶果。
冯玉祥死因在不完全否认“胶片因摩擦起火”的决定的同时,法庭还得出另一推断:火灾跟死去的水手斯克利普尼科夫有很大的关系。法庭经过调查后确认,在此次航程启航前,在明知船上只有一个可存放8部电影胶片的专门储藏室的状况下,船长帕霍洛克和消防助理纳博金竟无视安全隐患,一下子就接收了41部宽胶片电影,并将这些易燃的胶片放在了不具备防火条件的下层甲板客舱之间。斯克利普尼科夫是放映员科瓦连科叫来帮忙倒片的,但这名水手对电影胶片的常识却一无所知。而身为船上的消防负责人,纳博金既没有让船员进行过消防演练,又对违反消防安全的现象不闻不问,许多船员竟然连灭火器都不会用。
因火灾让苏联政府极为被动,法庭对火灾直接职责人给予了重判:纳博金被判处监禁25年,船长帕霍洛克和放映员科瓦连科为15年,政工助理佩尔舒科夫10年,报务员韦杰涅耶夫8年。岸上人员因属间接有罪,所以进行了从轻处罚:黑海航运局电台台长特列季亚克被收监两年,船队调度员涅费多夫在原单位劳动改造一年,并扣除其间25%的薪水。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法院在调查过程中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胜利”号从纽约出发前,以前发生过一连串稀奇古怪的事情。在“胜利”号即将离港前,纽约当局做了个奇怪的决定,要求对“胜利”号进行全船消毒。尽管船长提出了强烈抗议,全部船员还是被迫在旅馆里住了两天。美国人强行登上“胜利”号后,他们的行为并无人监督。此外,一对准备离开美国的苏联外交人士夫妇发生了争吵。女人叫喊着不愿回国,执拗地跳窗而逃,美国人立刻把她救起,并严密保护了起来。而她的行李此时已装上了轮船,恰恰位于船中部起火的位置。最为蹊跷的是,在“胜利”号实际发生火灾之前,美国的广播电台就提前播报了火灾的消息。
未解之谜
当斯大林得知冯玉祥遇难的消息时,他正在黑海边休假。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林科夫在发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毋庸置疑,您是正确的:在亚美尼亚移民中有美国的情报人员,是他们在搞破坏。”在随后的几封电报中,他又陆续汇报了所采取的措施,并说已下令特工机关深挖间谍的行踪,但巴尔并没有找到更多这方面的后续信息。冯玉祥死因并没有得到确切答案。
因战争造成超多减员,苏联战后急需劳动力,政府不仅仅临时废除了死刑,还号召侨居国外的人回国参加建设。1945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一条命令,让流亡海外的亚美尼亚人重返故土。从1946到1948年,遣返苏联的亚美尼亚人超过了10万。但在“胜利”号发生火灾后,苏联部长会议于1948年9月14日做出了停航决定,完全彻底地阻断了亚美尼亚人的返乡潮。
遭受火灾的“胜利”号被修复后,仍旧行驶在黑海航运局各条国内外航线上。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它仍被视为该局最好的海船之一。一向到1977年,“胜利”号的名字才被从船队的花名册中删去。
阅读精选(2):
冯玉祥离奇之死:苏联秘密报告揭火灾真实原因
冯玉祥的一生,可圈可点,民国史的重大事件,他都参与其中。晚年在美国,多次公开讲演谴责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错误政策。在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归途中,冯玉祥意外去世,死因几十年来一向是个谜。《传奇将军冯玉祥》首次公开了冯玉祥遇难的真正原因。作者余华心是冯玉祥小儿子洪达的夫人。
无声无息火突来
冯玉祥半倚在床上,对两个女儿讲述起1926年他去苏联的情景。他说:“那时候苏联还很贫困,社会秩序也还没有完全上轨道,比较乱,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气氛很浓厚,生机勃勃的。所以我就把洪国、弗能和弗伐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他把苏联和美国的两种社会制度做了比较,说明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看着冯夫人干练地来回忙碌着,冯玉祥又有所思地说道:“我和你们妈妈奔波奋斗了大半生,没有成就什么事业,也没有攒下什么钱。过去有过一点钱,都办了学校了。今后你们要想自我生活得好就得靠着有本事。我跟你们说过不止一次,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潜力,有些人有钱,这两样比较起来,那钱毕竟是很空虚、很软弱的,因为它本身不是生活必需物品,一旦拿它换不出东西来,它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所以,爸爸总期望你们自我多多努力……”话刚说到这儿,素日对什么都最敏感的晓达吸吸鼻子问:“什么味儿?”四下一看,她发现有烟从门缝里涌进屋子里来。“着火了!”晓达惊呼着一下从沙发上蹦起来,第一个往外冲了出去……
颖达跟着也朝外跑,一进过道,一股灼热的空气使她感到火烧火燎,她猛又向前冲了几步,忽然一个念头闪过她的脑际:“我四姐还不明白呢!”急忙回身,跑着给理达报信去了。
晓达的惊奔,引起了慌乱失措。冯玉祥来不及多加思索,来不及冷静决定,他跳下床来,提起随身的一只小箱子,本能地也离开房间向过道走去。冯夫人抓起丈夫的大衣,紧跟在后面。这时,过道里已是浓烟滚滚,一片漆黑,充满了一氧化碳的热浪。
冯夫人隐隐听见丈夫痛苦的呻吟声,但此时此刻她已经爱莫能助了,浓烟使她窒息得说不出一个字来,她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又回到了房间,一下栽倒在沙发上。她告诉过我,她当时心里最后的一个念头是“就这样完了……”之后就失去了知觉……
在这同一时间,洪达也正在床上躺着,赖亚力一面收拾东西,一面给洪达讲1926年他在苏联时看到的各种情形。洪达看见窗体顶端天花板上往里灌烟。
“看看去!”洪达穿上鞋,走过去拉开了门。迎面一股烟火猛烈地蹿涌进来。
“不好,出事了!”赖亚力扑过去拉住洪达:“出不去了,快跳窗户!”
洪到达了外面,首先想到的是爸爸妈妈怎样样了?
赶到父母住舱外面,洪达只见窗户紧闭。他脸贴在玻璃上往里看,里面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他拍着窗户呼叫:“爸爸!妈妈!……”没有一点回音。他觉得脑子“轰”的一下,情急之中,抡起双拳猛砸玻璃。那玻璃是抗强风巨浪的,何等厚实,可怜他皮开肉绽,血涌如注,玻璃连道缝也没裂。
元铮飞速取来太平斧,洪达夺过向窗户劈去,玻璃哗啦一声碎了,迸开来的玻璃碴子嵌进了洪达的肉里。
舱里全是浓烟,洪达强忍着窒息,伸手到处乱摸。他碰到了人,也看不见是谁,一个猛劲抱起来送到窗口,先把头顺了出去。
“是妈妈!妈妈!”理达呜咽着和元铮把母亲死命拉了出去,放倒在甲板上。
洪达把母亲抢救出来以后,已经快要憋过气去了,脑子“嗡嗡”巨响,意识逐渐消失,他觉得自我就要不行了。
“洪达!洪达!”他仿佛听见元铮从遥远的地方在呼唤。“给你……消……消防……器……!”元铮被烟呛得话不成句。
洪达挣扎着、踉跄着从窗口接过递进来的灭火筒撞开阀门,一股泡沫强劲喷射而出。浓烟稍被驱淡,他这才隐隐绰绰看见父亲那巨大的身躯头朝里、面朝下卧倒在进门口的地方。
“爸……”洪达扑了过去,把父亲翻了过来,一手托起他的头,一手伸进两腿腿弯,想把他抱起来。但竭尽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洪达紧紧抱住父亲不放,他向父亲的身上倒下去。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四个高大的苏联船员身穿消防服冲进舱来。在苏联船员的帮忙下,冯玉祥最后被救了出去,抬到远离烟火的甲板上。
船医赶来了,他蹲下去翻开冯玉祥的眼皮一看,瞳孔已经扩散,再试脉搏,找不到了。冯玉祥将军与世长辞。
大火是“烈性炸药引起的”
冯玉祥将军遇难的真相,长久以来始终是个谜。当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说他在自我舱里放电影,不慎胶片燃烧,引发火灾。如前所述,实际状况完全不是这样。
1982年夏天,赖亚力和夫人朱虹到青岛疗养,约洪达和我见面。
他第一次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内幕:当年黑海事件发生后,苏联方面最后有一个调查报告,那场大火是“烈性炸药引起的”。
“为什么没有公开这个调查报告呢?”洪达问。
“出于国际和政治上的种种因素思考吧。”
“那是谁干的?”我问。
“这到此刻还不清楚。有过很多的猜测,比如船在美国以前进行检修,船体刷过油漆,这中间有没有人做过什么手脚?再是那几千亚美尼亚人登船,是不是有国民党特务混在里面?还是有什么其他政治势力的阴谋,都讲不好。”赖亚力说。
“还是一个谜呀!”洪达叹气。
“至少咱们明白了海难不是意外灾害,而是谋害。”我说。
“对你们家人和世人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真相。我为什么直到此刻才告诉你们,是因为看了你们写的书,我觉得是就应告诉你们的时候了,我的年纪也这么大了,我再不说,你们就永远不会明白事实真相了。”
“多谢你,赖叔叔。”洪达伸过手去和赖亚力握手。
阅读精选(3):
冯玉祥人物生平
冯玉祥
照片
冯玉祥原籍安徽巢湖,出生于直隶保定,自幼在此处长大。
1910年,冯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保定。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
1918年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理解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率军回到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请孙文北上。导致山海关一路的吴佩孚失败,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了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用心参与和支持北伐。经刘伯坚倡导,在苏联顾问影响下,于1925年春末夏初,冯玉祥做出了向苏联派遣一批年轻的军官留学的决定。在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在军官教导团300多名学员中,录取5人。冯玉祥又从各个部队亲自主持考试挑选出48名学员,其中24名派往苏联,另外24名派往日本。
1925年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冯玉祥赴察哈尔张家口(今属河北)就任
合并图册
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8月任甘肃军务督办仍兼西北边防督办。在此期间,理解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帮忙,建立各种军事学校。1925年12月命令部下张之江劫持并杀害曾收复外蒙的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徐树铮。1926年1月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8月中旬回国,迅即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军在南口败退。危难之时,李大钊先后三次电请冯玉祥回国,期望他收拾残局,整理旧部,配合南方的国民军北伐。冯玉祥慨然理解李大钊的推荐,提出:“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战略方针。
9月初,冯玉祥到达山西五原。国民军的流散部队,听说冯玉祥回国,纷纷携枪归队。冯在同于右任、邓宝珊等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成立国民军联军。同年9月17日,国民军在五原城内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参加典礼大会的有官兵万余人。誓师会上还举行了易旗仪式,将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旗。冯玉祥当场宣布:为证明国民军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决心出师北伐,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并郑重地向全国发出誓师宣言。会后,冯玉祥、于右任扛着红旗,率领全体官兵在五原街上游行。誓师大会后成立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鹿钟麟任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聘请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随即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师甘、陕,11月解西安之围。
五原誓师,在中国的大西北举起了武装讨逆的火炬,对于刚从广东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配合。
1927年1月26日,冯玉祥返抵西安。冯在共产党人的
冯玉祥与蒋介石、阎锡山
帮忙下,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不久,宁汉对立构成,冯玉祥极为忧虑。武汉政府于4月18日决定举行第二期北伐,冯决定向东进军与武汉北伐军会师中原。他发布讨奉檄文,对鄂、豫、察、绥等地三路出师,自兼中路军总司令。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旋率部东出潼关,鏖战中原,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8年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因军队编遣等问题与蒋发生利害冲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发的蒋冯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失败下野,所部被蒋收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3年5月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但最终归于失败。此后他隐居泰山读书,并邀请了一些共产党人和左派民主人士讲学,共同分析世界形势,评论国内政局,同时,加强与各地抗日爱国力量的联系。他在住室墙壁上题有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用以自勉。
1933年11月,李济深等联合第19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派代表前往参加。1935年11月,他同宋庆龄、何香凝等13人,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主张。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常委。
19
冯玉祥与张治中将军在淞沪前线
36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督导长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部长、军政部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用心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大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执常委,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当选中执常委,1945年5月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中当选中执常委。
1946年9月以“特派考察水利专使”名义赴美,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国共内战和国民政府的独裁,用心支持国内人民的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超多批判。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他发表了《对被开除党籍的声明》,正式宣布“同国民党内民主派的同志们一齐,为推翻蒋介石的独裁制度,在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而奋斗”。为了防范国民党特务暗害,冯玉祥还预立遗嘱,表示“要敢说,要敢作,要为人民受难,要为人民死”。
1948年7月31日,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
1946年冯玉祥,李德全在美国
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忙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1948年9月1日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齐遇难,享年66岁。
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后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愿意,尸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冯玉祥的骨灰盒于1948年11月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