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失守,万千哀魂化古痕;
后人悲恸,血海国仇安能雪。
看完《金陵十三钗》这部小说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不绝的,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后,所实施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兽行。
失陷后的南京城,对于放弃抵抗、手无寸铁的俘兵、难民,就如同修罗地狱般无处不存在着杀戮、恐惧与绝望。被遗弃在南京城内的人们,除一小部分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靠日军外,其余的三十多万同胞,均成为日军无情杀戮的对象;尤其是南京内的妇女,更是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日军士兵的双重施虐,之后又被残杀。此等惨象绝非任何一个爱国人士所容目睹。
然而我想知道的是,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历史必然吗?早在日军攻陷上海,准备进军南京之前;蒋介石和KMT的大多数高级将领就认为南京不可守,毕竟当时日军在上海首战告捷,士气如虹;而驻守在南京的部队更多的是没经过多少训练的新兵,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守战必败。
不过由于南京是为民国首都,而且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所在之处,为了不失民族气节,最后蒋介石在会议中决定,由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带领十万士兵坚守南京。在会议结束之后,国民政府撤出南京,迁往重庆。
这样的决策在当时来说或许是为无奈之举,然而唐生智在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为表示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决心,竟下令将下关到浦口的渡轮撤走;而正是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军民在南京保卫战败局已定之时,无船可渡,使得原本有希望获救的部分军民失去了最终逃离的希望。而唐生智在得到蒋的撤离命令撤离南京后,由于撤离命令下达不到位,导致驻守部队在撤离的过程中遭到友军狙击则是另一重大失误。
总之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意识到南京不可守的情况下,应该果断通知或者协助当地居民撤至别处,只留下一小部分精锐部队作狙击之用,以免将一座肥城留给日军。
南京保卫战仅仅持续了几天的时间,正是唐生智的撤离,象征着三十多万留困南京城内的难民,成为日军任意把玩的玩物。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日军令人发指的野兽行径,同时也应看到手无寸铁的难民降兵,在失去了本国军队的保护后,要被继续当做人类对待,还是被当做动物作践,则全凭入侵者的喜好。
然而遗憾的是,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以着残忍狭隘之心面对这些落入魔爪的人们;于是大批的男性居民被无情地屠杀,女性居民则成为日本士兵泄欲的工具……
残忍而疯狂的屠杀最终成为了现实,反观这一切,除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因素以外;当时中国军力衰颓,军方高层战略失误以及国民政府不顾民众生死的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原因。
任何一国想要本国国民不受敌国的欺辱,不应祈盼敌军将领的仁慈和部队军纪严明,而应全力动用本国之军,抗击敌国军队的侵略;即使是再万不得已之时,也应在战火燃起之前,帮助当地居民逃离战地,以防止将手无寸铁的难民奉之于敌军之手。
南京失陷之后,来到《金陵十三钗》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南京城中的威尔逊教堂;就在南京失去军事保护后,作为威尔逊教堂管理人员的英格曼神父出于各种原因,秘密保护那些可能会被战火危及的十三名女中学生;而在此期间,作为弱智群体的秦淮河窑姐们,看准了美国教堂在战火中保有的中立地位,顶着教堂管理人员的责骂和侮辱,硬着头皮哀求神父给予她们一片栖身之地。
然而,那些平日里鲜衣亮彩的秦淮河女,却得不到社会大众的公平对待;即使是来自于西方自由社会的英格曼神父,也对她们存有偏见。再加上她们避难的请求得到准许之后,很快的原形毕露变回窑中真面,放浪形骸及粗鄙之态立马显现出来,这点更是引来了教堂众人的反感。
不过由于这些窑姐对付男人有着自己的一套,所以很快的,她们拉拢到教堂内除英格曼神父外的其他男人,并且通过此途得到不少额外的好处;然而她们在运用这些伎俩取得教堂内本已贫乏的物质,或许更能显露出她们的卑鄙之态。
随着故事的发展,教堂里出现了避难伤兵,也正是因为这些士兵的出现,使得作为避难之所的教堂散溢出男女之爱——不仅是头牌窑姐张墨玉与年轻少校戴涛暗结情愫,就连一向破罐破摔的少女豆蔻,也与负伤新兵王浦生私定终生。而从故事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些连己身性命都无法掌握的窑姐,对两名军人的“婊子之情”却是纯真如玉,情深似海。
后来由于汉奸的出卖,这片位于南京城内的美国国土,也失去了它依托于道义的保护效用;日军以搜捕藏兵的理由进入教堂,并在其中滥杀无辜;藏身于教堂的三名伤兵最终被识破身份,最具英雄形象的年轻少校连抵抗都未能作出,就被日军处决,而龅牙的跛脚老兵李全友,还差点玉石俱焚地掐死那名日军少佐。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而悲哀,日军毫无损伤地处决掉藏身教堂中的三名中国伤兵,而且还顺带带走了教堂伙夫无辜的生命。
事后,侵入教堂的日军在察觉出教堂内藏有女学生,再度侵入教堂,想让英格曼神父交出受他庇护的女学生;到了此时此刻,万般无奈的神父为了保护受他庇护的女学生,想出了以窑姐代替女学生的办法来应对日军。然而就在他提出这一请求被其他窑姐冷眼嘲讽的同时,头牌窑姐李墨玉却于他请求之前想好此策,并且自告奋勇地扮演这起策略中的“女学生”,最后其他窑姐也纷纷妥协,加入到牺牲自己,保全女学生的行列当中。
最终,那些“假学生”以自己的性命和节操,为女学生们争取到逃脱的时间,安全逃离南京。
那段梦魇般的日子已过去六十多年了,然而那段梦魇般的回忆却时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有没有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而那十三名秦淮河边的金钗,也早已消失世间。其实作为娼妓,并未就是些只为钱财而出卖肉体的女性,很多沦为娼妓的女性都是由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迫于生存,就是被家庭或人贩变卖窑中,并在与众多男士的性交易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人性的丑恶面,并在这样的生活中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这类人群愈发地变得势力、拜金和粗鄙,也学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应对这种丑恶的人生;然而,当真正的灾难来临之际,她们却有可能牺牲自己,而去成全那些更应该活下来的人。
- 上一篇:忆萧乾先生的阅读答案
- 下一篇:严歌苓作品之《少女小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