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 有人说,《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笔者对此颇为赞同。 尽管《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的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主要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似乎与明朝历史没有多大关系。但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不受现实的影响,不留下社会的印记。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可能例外。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事实上也是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例如,我们在《西游记》中,几乎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不是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就是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甚至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在这里,或昏君、或暴君,就是难得一见明君。退一万步说,哪怕这些形象,只是书作者的信手拈来,却也无不很强的暗示性。 就拿我们今天想分析的猪八戒来说,他憨厚老实,心存善意,也能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的好帮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好女色,见识短,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心中总眷恋着自己在高老庄的媳妇和安乐小窝;他有时爱撒个谎,爱出个馊主意,却不时被识破,反而作茧自缚等等。从他身上看出,小毛病很多,这些恰恰正是小私有者惯常容易有的恶习。换句话说,猪八戒身上反映出来的贪财贪色、自私自利,正是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正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很具有时代的思想特色。 也许正因为猪八戒的这种形象,贴近平民,贴近现实的特性,在明朝的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性,成为“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才深受明朝社会和广大读者的认可。 也许正因为猪八戒的艺术典型,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必须力戒的几个方面,如戒贪吃、戒好色、戒恋财、戒嫉贤、戒虚假、戒懒惰、戒畏难、戒居功等,才使得他的形象可亲可近,尤其是他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也能变成好人、修得正果的结局,更让人感觉其可敬可鉴。如此人物,受到欢迎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笔者记得前几年在网络里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某单位女性公民比较多,有个好事的人就独出心栽的做了项调查,让众女性在去往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中选一个人做夫君,结果却大大的超乎他的意料,选唐僧的没有一个,选孙悟空的占3%,选沙僧的占5%,其余92%的女性选择了八戒。可见,既然如今的女性都如此这般喜爱猪八戒的形象,明朝人又怎么会不认可他呢?人的评价标准虽然会因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有所改变,但主要的衡量指数是不会相差太多的。
- 上一篇:燕国有哪些历史文化?
- 下一篇:晋国与姜姓通婚 晋国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