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翻开一些介绍明朝历史的书籍,我们很容易就看出,不少习俗已经与今日大不同了。 其一,拜年形式。 明代北京元日拜年习俗盛行朝野,“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即使是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普通北京人的拜年习惯是,晨起由家长率家人奴仆,拜天地、祖先,给上辈祝寿,然后互拜。并用三牲熟食祭祀,纸钱供于祖先牌位前。然后打扮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作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士庶人等向亲友拜年,多是实心实意。另一种拜年是一种客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为了表达新年问候,而又不劳烦主人,就以送贺帖的方式,作为年节应酬的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也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门帖的。 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家人长幼之间基本上都不再实行跪拜礼了,至多是问个好、道个喜,恭祝几句,敬礼一番足已。至于上门拜年的,视亲疏情况,有带礼物的,有送花篮的,也有递上小红包的。 其二,拜年方法。 明朝很重视朝贺之仪,不仅京官要早朝朝贺,地方官也要拜贺,杭州“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礼毕,即盛服诣衙门,往来交庆”。明代杭州特别重视元旦,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今海内士庶咸重岁首,而庆拜往还,举酒相祝,惟吾杭最盛。”当时有谚曰:“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民间年节老少欢娱情景。沈明德有一首元旦《蝶恋花》小词,道尽明代杭州民间元旦风俗,“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褙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如今,我们也有类似朝贺的团拜方法,不过已大多安排在春节之前进行,免得在正月初期大家都走亲访友,难以相聚一起。诚然,在春节长假后上班的头一两天里,同事之间还是会有互相串串办公室,相互道贺、相互问好的现象。 其三,拜年聚会。 明朝时,北京拜年贺节的节日食品十分讲究:有“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飥;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萍婆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肴市点。”即使不是近亲密友,也要举酒三杯。当时俗话说:“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晚清“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入朝朝贺”。然后,百官走谒亲友,名为“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道路人员往来交错,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 到了现代社会,物质以及极大丰富,节日食品早已不是明朝时期可以与之媲美的,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要啥有啥,一定意义上说,吃已不再是讲究的内容,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交流,期待一种亲情交往。 我们还可以列举许多不同,不过一切都是今非昔比,说的再多仍是如此,故就不多言了。
- 上一篇:春秋时期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叫美女?
- 下一篇:明朝时期的迎春风俗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