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个多月以来,相关话题热度不减,垃圾分类产业也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重点。短期内,大量AI垃圾识别App、分类小程序上线,代扔垃圾、智能回收等多项服务在各小区涌现,各方资本的切入显示了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
南都记者查阅公开数据发现,一年内,全国共有逾2300家垃圾分类相关公司新成立,近1/10来自com/so/广东.html' target='_blank'>广东。一向对“风口”敏锐的投资圈更是在此领域提前布局。然而,从早先入场的这些企业来看,一些企业已面临经营不善、资金紧张的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产业仍存在很多痛点。对标日本等国家,国内垃圾分类的推广尚处起步阶段,行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专业的行业机构等各方共同发力。
“垃圾分类”引发创业热潮
随着上海强制垃圾分类的施行,“垃圾分类”不仅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的焦点。各类垃圾分类企业层出不穷,渴求在该领域分得一杯羹。南都记者通过查询“天眼查”发现,2018年8月至今,全国共有2309家垃圾分类公司注册成立,其中,广东省有197家相关公司新成立。
事实上,垃圾分类拥有丰富的商业应用场景。8月4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张益向南都记者介绍,在垃圾分类产业链中,企业能够参与进来的场景可达64种。张益曾任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专业从事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35年。他介绍,垃圾分类包括四个源头分类(以上海为例,分别为可回收、有害、湿垃圾与干垃圾),以及四个系统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在每一个对应的源头与系统环节中,企业均有四种参与方式:提供设备、提供技术服务、专业的运营以及PPP模式。
南都记者发现,在近期不断涌现的企业中,大量公司和创业者着眼于前端投放环节,以及线上线下的回收服务,尤以垃圾识别分类小程序、App应用等服务为甚。这些小程序以科普、分类识别为主,支持语音、图像查询功能,还有部分协助提供回收服务。
在强大的流量吸引下,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相继推出相关应用。6月29日,微信团队推出“生活垃圾怎么分”“垃圾分类指南”等多款小程序,在提供查询、识别等功能外,还上线了相关的小游戏。支付宝数据显示,上海垃圾分类正式执行的第三天,两款垃圾分类小程序用户数已突破千万。
一些企业瞄准“互联网+垃圾分类”市场,在AI垃圾分类和智能回收箱等场景中竞相发力。派生科技集团旗下的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黄狗”)通过智能垃圾分类回收业务对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进行回收。据官方资料,运营一年多来,小黄狗注册用户超过260万,辐射全国33个城市。与此模式相同的还有“爱回收”“章鱼回收”等。
面对垃圾分类创业热潮,嗅觉敏感的创投圈早已介入。南都记者通过资料梳理发现,2018年2月,数码产品回收交易平台“闪回收”获小米及顺为资本近亿元A轮融资;2018年9月,回收宝完成C1轮投资,战略投资方为阿里巴巴;2018年11月,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平台闲豆回收获亿元级C轮融资;“收荒匠”于2018年11月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虽然资本早已涉足,但面对迅速膨胀的垃圾分类产业,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的态度相对冷静。不惑创投创始人李祝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态度跟大部分投资机构类似,处于观望中。“现阶段我们要搞清楚从事垃圾分类的、市值总计超过2000亿的几家上市公司,发展经过哪些过程,什么样的驱动因素使他们做大,如何构建壁垒的?把这些事情搞清楚后,我们才能回到中国市场来看中国情况。”
张益向南都记者表示:“企业不断涌入这一领域很正常,主体越多,行业就越热。个人更欢迎准备好的企业进来,商业模式是否成熟,技术装备是否适应市场,政企关系、资本、团队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企业试水遇困,行业发展面临诸多痛点
各类新兴公司的入局与资本的不断发力,都从侧面印证了垃圾分类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然而,从近几年互联网回收企业的业绩来看,该产业的发展还需等待时间的验证。
对比汹涌的创业热潮,一些较早入局的企业已逐渐出现经营不善、资金紧张等问题,甚至遭遇破产、倒闭困境。智能垃圾回收机“小黄狗”日前负面新闻缠身,正面临破产重整;成立之初获得巨额融资的旧物回收服务平台“9贝壳”由于持续亏损,一年后项目被停;2015年诞生的 “闲豆回收”上线不久便放弃个人用户,转而为小型商家提供服务……
企业的发展困境暴露出垃圾分类产业的些许问题。“目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垃圾分类生意主要是前段回收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回收设备,然而这一模式尚未成熟。” 广东一家垃圾分类公司人士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很多垃圾分类互联网公司都还停留在同质化严重的智能回收箱这一步,并且大部分智能垃圾回收箱是不分厨余垃圾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只是“废旧回收的升级版”。
上述人士表示,“市场上大量‘互联网+回收’的模式与传统回收相比并无增量。和‘拾荒者’及废品回收站比起来,智能回收既不实惠,也不便于市民操作,难以成为用户首选。”
对于智能回收箱热,张益认为,其主要是“两网融合”的另一端——可回收资源再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影响很弱,算是锦上添花。“两网融合”是指将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进行有机结合, 目前各区域正在探索、推进相关工作建设。
南都记者了解到,市场上常见的AI垃圾分类应用,从目前的识别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虽然这一应用技术门槛低,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以及样本数量较少,垃圾识别成功率并不高。据媒体报道,“垃圾分类”APP和“垃圾分类指南”支付宝小程序的准确率在60%,而“垃圾分类向导”小程序的准确率仅为10%。
盈利能力是垃圾分类行业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据了解,除可回收物会带来一定收益外,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其他类别垃圾回收利用成本较高,几乎全部依靠政府补贴获利。“从目前几家企业公布的报表来看,垃圾分类毛利率普遍为30%多,比垃圾焚烧要低。主要是政府采购、买单,各个地方价格也没有可比性,地区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张益表示。
千亿市场空间待释放,破局需多方合力
商业模式不清晰、投入成本高、未能真正抓住重点等,都是垃圾分类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张益指出,“一方面很多政策需要加强落实,公众投放的习惯要改变很难;另一方面,国内关于湿垃圾分类技术、设施不是特别成熟,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目前垃圾分类企业发展遇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各方主体的不断探索与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这一市场将释放出重大机遇。
张益向南都记者介绍:“未来十年,垃圾分类将新增市场机会4000亿元以上,是现在火热的垃圾焚烧市场空间的两倍。”根据中国环联,2019年垃圾分类市场规模达273亿元,至2021年该市场空间预计达570亿元,其中垃圾分类对湿垃圾构成利好,未来十年湿垃圾市场空间达1500亿。
与此同时,垃圾分类也会催生和带动相关服务业。南都记者了解到,在现行强制垃圾分类的上海,不仅代扔垃圾服务在各小区涌现,还促进了教育培训、软件开发、VR设备租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全面参与的角度来讲,国内垃圾分类跟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张益告诉南都记者,对标邻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我国垃圾分类普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单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国内主要是靠拾荒者和环卫工人这些体制外的民间力量在做,现在要做的就是靠政府的推动、公众的参与来逐步替代民间的力量,从逐步参与到全面参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9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对此,张益表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公众,包括公益组织、研究机构一起集思广益。要做‘关键局部’,因地制宜打造符合本地的模式,不一定要马上全面铺开,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潘伟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垃圾分类市场潜力大,企业和资本进场前要做好准备,要考虑落地区域是否具备发挥技术优势的条件。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将技术、资金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产业效益最大化。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揭晓
- 2019下半年,产业互联网的八大趋势
- 猪八戒网冲击科创板:13年,从一个点子到300亿西南独角兽
- 百度App完成双引擎双生态布局
- 百度App完成双引擎双生态布局
- 华为发布2025十大趋势
- 互联网下沉的匪徒们
- 山寨APP的“内斗”江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杂烩网 » 垃圾分类创业热潮,早入场者已面临破产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