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文/姜乃振
一、一个核心观念: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在初三和前,我不要求儿子太计较一分一厘的分数。在测试中,他做不到滴水不漏,我也不要求他滴水不漏。
但我关心一点:学懂了没有?在学懂的前提下,哪怕这里丢掉几分、那里丢掉几分,都问题不大。
我觉得在过程中如果要做到滴水不漏,需要牺牲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可能要牺牲掉很多课外阅读或者是文体活动的投入时间;牺牲掉对众多学习领域的热情;牺牲掉体质;甚至可能造成性格中的战战兢兢,不大气……
我觉得和分数相比,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宽度的追求太重要了。
有宽度才有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幸福感往往在丰富多彩中得以实现;有宽度才有将来专业方向的选择性;才有将来研究问题时的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而也才会有创新。
二、两个阶段:“先放开,再收拢”
当然,我从不说绝对不要分数,而说“不仅仅是分数”,不能只看到分数,也要看到分数以外的东西。
对于知识学习,我的总原则就是“先放开,再收拢”。在低、中年级不妨放开一点,让孩子能学得宽一点,活一点,学科上不求滴水不漏,也不求“先走一步”。
放开阶段
我儿子初中从预备年级到初二,全年级一百八十人,每次考试他一直是在年级60名左右。我觉得可以接受。我不盯他的成绩,我更多的是盯他有没有课外阅读,有没有坚持体育锻炼。
我是很反对学奥数的,我儿子始终没有学过奥数,也没有进行过提前学习,就是跟着班级进度学。
对并非天才的孩子而言,提前学习和奥数都会有个问题,让孩子过于在狭窄的学科里面深挖洞,那就势必牺牲宽度。
我觉得孩子在成长阶段,宽度一定比深度重要,深度可以在以后选定专业方向后慢慢再挖,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牺牲宽度去深挖洞,是肯定不值得的。
收拢阶段
前期的“放开”就为让孩子获得实现宽度的机会,而到高年级就得“收拢”,就得严密整理考点。
到初三,我跟儿子说,你可以“收拢”了。
为了帮儿子“收拢”,我当时有个比较特殊的做法。那年复旦大学正好给我增配了一套小房子,距离我本来住的宿舍很近。每天晚上吃好晚饭,我就把他带到这个小房子去,我工作,他学习。
那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绝对安静。我很安静地工作,他很安静地读书,对每门学科认真复习整理。那一年,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眼看着成绩往上跑,一个学期下来就到年级二十来名了。
在我看来,初中这点知识,只要孩子智商正常,都应该拿得下来。经过初三一年比较严密的知识点整理,儿子确实也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com/so/高中.html' target='_blank'>高中我还是这样一个观点。高一高二我只关注:你在坚持课外阅读吗?坚持体育锻炼吗?班级中你和同学们关系处理得好吗?在这个前提下我也不大在乎他的名次。
其实他的名次我大致上是知道的,但是我不太计较。
进入高三时,我和他认真谈了一次,把他面临的情况分析给他听。这时他已经长大了,不用我再带他到小房间去学习,自己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学了,后来他成绩宽裕地考取了复旦大学。
三、培养孩子宽度有“三大法宝”
我反复强调孩子成长过程中宽度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度?
法宝1:课外阅读
我很重视儿子的课外阅读,他的阅读量很大:文学的,历史的,科技的……我都有意识地引导他读。
儿子大学是学理科的,但对历史和文学的爱好一直持续到现在。
去年他带我们夫妻俩去德国玩,路上我们父子两个一起把《德意志史》读掉了;今年他带我们去匈牙利、奥地利和瑞士,我们又一起把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也读掉了。
边读书边游览这种历史痕迹很浓的国度,我们的体验比别的游客丰富得多,也快乐得多。
我提倡阅读,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当阅读成为习惯,也就是自主学习成了习惯。
我们学校从2006年开设专课专用的“课外阅读与家庭劳动指导课”,排在课表里,要求孩子在初中四年实现至少1200万字的阅读量。这个课我自己上。
法宝2:运动
我还关心儿子的体育锻炼。这其中有个客观原因:他小时候个子小,我怕他不爱运动以后长不高。
儿子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报兴趣小组,选择项有奥数、英语等等。我他报篮球。他后来一直保持着打篮球的爱好,到大学都还是院队主力。
他还喜欢散打、游泳等运动。现在在香港还保持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习惯。
我的观点是:运动很重要。
在学校管理上我也遵循这个想法。所以,复旦二附中很强调学生的阅读量和体育运动。
我们学校操场不大,但装满了篮球架,因为初中生最适合打篮球,篮球是向上的运动,利于身体成长,又是团体运动。二附中的学生篮球打得很好。
法宝3:实践
我们在“课外阅读与家庭劳动指导课”中把家庭劳动也放在里面,要求学生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我对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必须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
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一定的家务劳动技能。
预备年级上学期要学会洗衣服;下学期要学会种植花木;初一上学期要学烹饪,要会烧一菜一汤一主食。
烹饪课到最后,三四个人为一小组到其中一人家中,大家各自献出自己的手艺,最后围在一起共享劳动成果。家里的大人负责摄像,最后验收就是在教室里播放这些录像,孩子们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这会成为他们很美好的人生回忆。
我的观点是,孩子要学会自理,要学会关心他人,而首先要学会关心家人,这样以后才能关心同事,这样走上社会与人相处才不成问题。
另外我们重视学生和社会的交往。
我们学校有一个采访系列,每个孩子要经历三次采访:预备年级采访家长,初一采访学长,初二采访学者。
三个轮次下来,对学生的锻炼很大。事先的计划、过程中的沟通、采访后的归纳整理,最后还要汇报。
因为和复旦的关系,我们的孩子近水楼台,采访过的学者中包括很多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比如谈家桢、杨福家、葛剑雄等等,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放开阶段,复旦二附中的学生要做许多事:读这么多书,做那么多采访,另外还听每月一次的学者讲座,还要组织在市内行走体验、到云南贵州宁夏行走体验等等。所以我们的学生比别人幸福,发展后劲也足。
四、亲密亲子关系的四个小贴士
贴士1:家人充分交谈的氛围非常重要
我们做老师的有一个职业优势,就是有很正常的作息,每天晚饭全家人都可以一起吃。我家每天晚饭时间就是全家人充分交谈的时间。
家里充分交谈的氛围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用的,对亲子关系也非常有益。至今,我和儿子关系都非常好,几乎无话不谈。
贴士2:好父亲的威信不用武力建立
因为沟通充分,我儿子长这么大,我一次都没打过他。
哪怕他有点错误也是在我容忍范围内,不用打他。还有些错误我会严厉批评他,他能明白,就没必要打了。
事实上我父亲也从没打过我。
贴士3:必要的规则意识一定要建立
尊重和沟通不意味着无原则,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定要建立。我对儿子的原则是,讲清道理的前提下寸土不让。
儿子进初中后,我给家中电脑设了密码。
我对儿子说:我知道你有能力解开密码,但如果你自说自话解开密码偷偷玩,那我就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你就没有电脑玩了;如果你遵守界限,我周六或者大考结束后可以把密码解开让你玩半天。儿子果然遵守了这一规则。
贴士4:的道理要身教言教
我母亲再过一个月就九十八岁了,她和我们住在一起。
这也是言传身教,我们对母亲都很孝顺,从小就要求儿子对奶奶有礼貌,照顾奶奶。他读初中时,我们就要求他双休日天气好要推奶奶到公园去晒太阳。
这已是形成了多年的习惯,现在他从香港回来如果天气好还会推奶奶出去,对奶奶很亲热。这几年还尽量找机会带我们出国去旅游,心中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