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生鉴赏课外,并在考试中科学作答?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歌鉴赏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一.知作者,明主题。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请简要评价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面对这样的问题,只要学生对的生平遭遇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据其它信息,应该不难得出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二.析意象,品意境。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事物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显现的载体,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
意境是意象的艺术组合,它是诗人苦心孤诣创造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具有画意性、音乐性和超越性。要理解诗歌,就得仔细体味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怀。如08年扬州中考卷第10题:
阅读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黄鹤楼送之广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 的情景。
回答此类问题,学生只需根据平时对“杨花”和“烟花”这一意象的积累,体会“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流”这些意象所创造的意境,稍作思考,即可作答。
三.抓诗眼,读诗题。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如的《》,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歌阅读中,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李白的《》从题目中即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如2011年南京中考卷《金陵酒肆留别》中,“留别”二字一看即知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而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四.品诗注,看题干。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com/so/可能.html' target='_blank'>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如2011年泰州中考卷第7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有: , 。
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命题人给出的注释,我们不应轻易放过,因为它是诠释这首诗的必要知识,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对学生回答第三题,帮助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品味诗注。
古代课外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加强训练;学生树立信心,注重积累;掌握方法,学会技巧,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