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听课反思
今年四月份,我县教研室组织了全县集智备课活动,本次活动中评选出的两所优胜学校选派教师于4月15日上午在大通六中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讲课活动,我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风格迥异的讲课,这两堂课让我收获很大,也让我对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产生了很多思考。
本次讲课所选的内容是普通高中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贯通”中的《伶官传序》,分别由大通一中的高占林和大通七中的赵慧老师来承担。两位老师的课都准备的非常充分,都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能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两位老师的讲课风格又完全不同,高老师的课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粗中有细,洒脱大气;赵老师的课侧重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注重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温婉细腻。
一堂真正的好课,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既能满足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在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堂成功的好课必须具有共性的东西,换句话说其一定是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的,比如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就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某堂课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不能认定其为成功的课。正如刚才提到的,这篇课文选自普通高中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贯通”,
我以为一堂课就需要有一股“气”去组织与建构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整堂课不散乱,至少达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要求。课堂教学之“气”,形式主义上是有核心内容和核心办法的,当然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小技巧的使用,比如,两位老师都以主问题“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的脉络梳理来把握文章之“气”,这样就把课堂的主要部分贯穿在一起,使人对整个课堂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把握,而不会感觉杂乱。这一点上来看,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
然而,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没有哪堂课会是特别完美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才有了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的空间。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虽然两位老师都设计了“检查预习”环节,重点检查了学生对本课的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两位都只是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也就是说只是告诉了学生“是什么”,并未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在网上观看的卢臻老师教学本课的视频,可以说卢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注重的是能力,传授的是方法。比如积累“原、以、其、抑、本、意气”六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她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旁征博引的类比总结,这种总结就是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翻译句子时,还总结了两种翻译的方法。在她的课堂,她能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堂外。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就拥有了将这一篇文章中学的词意和翻译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的能力。
对于《伶官传序》文章的解读,卢老师也没有按照大多数人的思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路:
师问:文章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那么“人事”都包括哪方面呢?
生答:“勤奋”“科学的方法”“勇敢”“心胸”等。
师:请再读文章,然后归结成牵动全文的一个字。
卢老师启发着学生把文章读得只剩下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一个“志”,然后围绕“志”梳理了全文,原来是“胸怀大志”(庄宗 受而藏之于庙)“志在必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志得意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玩物丧志”(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小人得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这样的解读可谓妙!奇!高!试着不看教参,用自己的大脑,把文章读得只剩一句话,一个字,我们的老师们往往缺乏这样的思维习惯,而是习惯于跟着教参的思路走,又因为我们手中的教参又多是大同小异,所以“同课异构”便无法体现出“异”来,而更多的是雷同了,正如今天这两堂课,课文分析部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充分的备课,而备课要备的不仅仅是所要讲授的新知,还要充分考虑接受新知的对象——学生。也许是因为都是借班上课吧,两位老师对学生的了解都不够,以至于没能充分备学生。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特色不同,所以在课程安排上也有极大差距,《伶官传序》这篇文章在一中和其中都还没有讲,而六中却早已讲过。在上课的时候,两位老师都还是以新课来对待,我以为,那样的处理办法就是在“炒冷饭”。既然是重温旧课文,就不同于上新课,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内涵挖掘上下功夫。其实两位老师的拓展延伸环节都设计得很好,如果能把这个环节作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展示,也许效果又会不同呢。
可能会有老师说,文言文教学怎么可以不讲文言知识而将拓展作为重点呢?其实在教学实施中,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要看看我们站在怎样的高度。如果我们站在“课程”的高度上,那么,我们要讲的就不是这一篇文章,而是整个“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用这篇文章做载体的,所以我们不用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讲教材和教参。而实际上更多时候我们只就具体的课文来讲课文,所以小心翼翼的讲内容,唯恐出了差错。结果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固步自封。那么,怎样改变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拥有课程意识,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准备每一堂课!
总之,树立课程意识,是高中语文课改的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课改路上,让我们且行且探索吧!
- 上一篇:变色龙教师听课的反思_教育反思
- 下一篇:《钱学森》 的听课反思_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