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图腾崇拜 在 1942 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珍贵文物「楚帛书」——同时出现战国年间,楚国关于「创世神话」与「四时月令」的「文字」和「图画」。这里头论及创世的「」生下四子,其中一子名为「翏黄难」。帛书更一一列出了十二个月的「执掌之神」,文字方面与《尔雅》的记述几乎全部相同;九月之神,也就是开启秋季的大神,文字上记为「玄.司秋」,即伏羲之子「翏黄难」,附图则是画成双蛇头、四足的神物。 临摹杨宽《战国史》一书中的附图 在杨宽的分析中,他认为这位名为「翏黄难」的神灵,另一名字就是「玄」,其形象是双头大龟。因为「」在不同的版本中,有将右方偏旁以「玄」来取代「系」的。「玄」和「鲧」,古音都类同于今日的「昆」音。而「翏」通后世的「戮」字,因此「翏黄难」的意思即「被杀(与复活)的黄难」。「难」、「能」(能字的中古音作「nai」、「耐」)古音相同,因此这里的「黄难」便是其它典籍中的所出现的「黄能」。 归总说来,「鲧」、「玄」是互相对应的,「黄难」、「黄能」也是互相对应;而它的神话形象,则是这只「双头大龟」。在这一连串的论述中,杨宽认为「三足鳖」、「熊」这两种论点,应该都是误传之下的结果。 此外,如果我们从楚帛书上的图象来看,后世的「玄武」也与这段「夏鲧」的神话原型同源。因为帛书上的「玄」,其头形是两只舌头吐信的蛇,配上四足龟的造形。「蛇」和「龟」这两形号符号,正是今日「玄天上帝」神像的特殊象征。 如果我们先将问题简化成为︰「能」或「熊」的文字原形究竟是什么?在目前 可以查得到的甲骨与金文中,全都没有「熊」字,直到小篆才有区别出「能」、「熊」二字。因此以下就只能专从「能」字来查看。甲骨文的「能」字写成如下的型式︰ 光凭第一印象,我们立即便能辨认。这是一个爬行生物的「侧面像」,下方画有两只爬行的有爪足,左方则是这只生物的「头」。它的身驱上方延伸出两条线︰一短直线、一长弧线,究竟何者为其尾巴,而另一条线代表什么,则无法有确切的答案。 基本上,这些都可以视为从上头第一字的衍生;若照顺序看下来,会认为前两字表现出它是生活于「流体」中的环境——空中飞行、或水中游走。而第三字的造形,则已和后来的篆体相差甚微了。 看到这儿,就可以回答自己的先前的问题了︰「能」在远古时代,应该是种龟类的生物。也因此,《尔雅》才会将「能」解释成「三足鳖」了。 如果我们再看看这个字往后下去的演变,将发现原来这生物的「头部」,在后面都已经逐渐「抽象化」,写成与「肉」相近的外型。也因此,到了汉朝《说文》时代所收录的小篆,「能」字便写成了︰ 我们清楚地看出,原来出现在左下方的「头部」已经受到了「规范」,成了不折不扣的「肉(月)」。这几乎是今日楷书体「能」字各个可拆解部分——ㄙ、月、匕——的完整面貌了。 如果我们将这些与夏朝开国神话中的超自然素材取出,并以古今异本、文字的变迁来看,夏朝部族图腾应该属「水生神物」一系,而非熊属的兽类。对照夏朝开国传说与「治水工作」脱离不了关系,所以应将「黄能」视为「具有神灵的龟鳖」,是远较「黄熊」更合理的推测。而且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有一段提及︰「……殛鲧于羽山。鲧投于水,化为黄能,因为羽渊之神。」这里已经显示出,鲧死化为「水神」的神话思想,已经流传到了长江下游一带。再更进一步地推论,这种水神还带有处于「深渊之水」的意味,人们很容易等同于「幽冥之神」甚至于「地狱之神」(当然,那时尚无「地狱」这种形象化的概念……)的概念;所以鲧才能有「死而复生」的神话意含在里头。 上古时期,对于「鲧/鳖」为「死而复生」与「水神」的思想,同样出现在蜀地。扬雄的《蜀王本纪》中提到:楚国杀死其属国的首领「鳖灵」,他的尸体逆江漂流到蜀地而复活。蜀王杜宇起用鳖灵为相国,鳖灵成功地整治了当地的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蜀王便将帝位传给了功劳极大的鳖灵。鳖灵即位后,号称为「开明帝」。相信,这是与夏朝的「黄能」为同一来源的神话传说,并以此作为其王族世系的包装材料。 楚帛书上所绘的「翏黄难」形象,也就是根据这同一系列的神话,将鳖形的水神,再额外地附上两个蛇头,以做为其神力更为广大的证明。因此 相信,《尔雅》对「能」所训的「三足鳖」,应该不能算是错误,而是不同地域各自推衍出来的变型吧。 由于越王世系自认为承袭着夏朝而来,我们可以将夏、越上古传说等同视之。而蜀王世系很明显地与楚国有相当的渊源,因此楚、蜀也可以划为同一上古神话圈。从此看来,上面提及的四个文化圈中应以「夏」、「楚」二者为大。中原王朝的「夏」,和南方的「楚」,这两个文化圈都拥有来自同一神话图腾——黄能、黄难——来源的传说。
- 上一篇:汉朝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 下一篇:夏朝服饰特征:宗教信仰色彩的上衣下裳